正文 第3章 少年時代(2)(1 / 2)

王利器分析道:景帝解除了“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之禁令,所以桑弘羊就是在此詔頒布之後“以貲為郎”的。但商賈能否參加貲選,爭議就很多了。更何況,就算是商賈能夠參加貲選,在從後元二年五月到十月僅僅四個多月的時間裏(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曆法皆以十月為歲首),也很難完成詔書向全國下達、洛陽接到詔書後予以公布、參加貲選,然後以貲為郎再由洛陽來到長安,最後被任為侍中的全部過程。

問題是,桑弘羊擔任侍中時年僅13歲,他的主要任務其實就是侍從皇帝,而並非被作為真正意義的官員。換句話說,桑弘羊的侍中頭銜隻是讓他有一個進入宮廷為武帝陪讀的名義而已。因此,桑弘羊的入仕也完全有可能是在景帝時期。

那麼,究竟應如何確定桑弘羊的生年呢?如果一定要說桑弘羊出生於何時,我們傾向於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因為從各種情況來看,所謂“六十有餘年”,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六十一年,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種推測,但它既符合於人們通常的理解,也與桑弘羊作為執政大臣不能信口雌黃且精於計算的條件相吻合。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把桑弘羊“為侍中”的時間定在景帝後元二年。這樣一來,由於我們對“年十三”主張按周歲計,因而再加上十三年,即可以上溯到景帝二年。

(三)匈奴入侵邊地不寧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奴隸製遊牧民族,從戰國時起就不斷侵擾北方邊境。當時與匈奴接壤的燕、趙、秦等北方諸侯國為了抵抗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曾各自在邊界築起了長城,同時積極備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抵禦外侮的故事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屯戍北邊,並把各諸侯國所築的長城連接起來,綿延數千裏,這就是著名的萬裏長城。

秦朝滅亡之後,匈奴乘機作亂。楚漢之際,冒頓單於又趁機掠取河南地,統一漠南漠北,多次擾邊。

漢初時,匈奴更加強大,不斷侵擾邊境,對漢朝形成了很大威脅。為實現領地的擴大和侵略更多的財產,他們與漢朝內部的分裂勢力勾結,如燕王盧綰、吳王劉濞都曾勾結匈奴勢力一起出兵。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叛亂,高祖親自率兵平叛,後大軍迎戰入侵的匈奴主力,被冒頓單於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後失敗而歸。實力的落後迫使漢朝做出了“和親”的策略,並且每年還要向匈奴贈送大批金銀財物,但是匈奴的侵略並未休止,氣焰非常囂張,使漢朝損失了大量的財物。

文帝劉恒時,因國力不振,不得不曲意與匈奴和親。而匈奴貪婪成性,屢侵漢朝邊境。文帝後元六年,匈奴竟大舉內寇,深入蕭關(今甘肅省固原縣東南),烽火幾乎達到甘泉宮(宮名,在今陝西省淳化縣甘泉山上),舉朝上下,君臣俱恐。情勢之重,可想而知。漢景帝時期,派禦史大夫陶青馳至塞外,與匈奴和親。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國內發生七國之亂,國力更加衰弱。但是,由於實行漢高祖以來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加之文、景兩朝的精心貫徹,國力也在恢複之中。經濟逐步得到了恢複和發展。文帝、景帝時期漢朝實力逐漸加強。在邊境問題上,文、景時期都采取了募民屯邊的政策,運輸糧食,差遣人力充實邊關,積蓄抗擊匈奴的力量。到武帝時期,匈奴的擾邊行為有增無減,這著實惹怒了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來請求“相親”。武帝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大行(官名,負責接待賓客)令王恢主戰。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的官,相當於副丞相,丞相是協助天子處理政事的人)韓安國主和,而大臣們早已習慣了漢初以來的和親所帶來的暫時的安寧局麵,於是大多站在韓安國一邊。武帝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和親”。

兩年後(元光二年),武帝再次征求對匈奴和戰的意見。王恢和韓安國就此又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後武帝支持了王恢主戰的意見。從此,西漢從武帝起,開始了對匈奴的大舉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