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丁肇中和父親談了近來家裏的一些情況,當講到近幾天賀客盈門,電話不斷,記者絡繹不絕時,丁肇中說:“這簡直比做研究還辛苦。”丁觀海說:“我的情況也跟你差不多。”兩個人都發出了愉快的笑聲。
丁肇中在電話中提出要父親一同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丁觀海教授心裏是高興的,也想和兒子共同享受這份崇高的榮譽,但他還有些猶豫。他說:“我在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還有些課程需要安排,同時得花不少旅費。”丁肇中聽到了父親語氣中的猶豫之處,立即說:“旅費等一切,您老人家不必愁了,我來解決,隻要你能來走一趟,我們就高興了。”
丁觀海告訴兒子盡量爭取去,又勸兒子說:“你的研究工作太辛苦了,應該稍微休息一段時間,最好能夠回來一趟。這裏的師長朋友,都在替你高興。”丁肇中回答說:“當然要回去,如果實驗工作告一段落,年底或明年可以回去一趟。”丁觀海說:“你還是老脾氣,現在應該輕鬆一下了,出去旅行一段時間,也是好的。”
“好的,好的!我一定聽您老人家的話。”
他們在電話中交談了6分鍾,才在父親不斷地叮嚀他“保重身體,不要太疲勞”的聲音中結束了這次愉快的越洋電話。
4.獲得諾貝爾獎的六位華裔科學家
據統計,在美國的華人人口有90多萬人,占美國總人口的0.5%。美籍華人人口雖然不多,但在美國社會中的能量很大,成為美國社會中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他們當中從事科研的人尤多,在高中級知識分子中占有大約10%的比例,對美國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作為世界科學界的最高獎———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6位美籍華人登上了它高高的領獎台。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
楊振寧於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中國合肥市,華裔美國物理學家。他的父親楊武之,是中國著名的數學教授。他從小就跟著父親生活、學習,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來又在清華研究院讀了兩年書,獲理科碩士學位。1945年夏天,楊振寧來到美國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恩裏科·費米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一段時間後,1955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成為物理學教授。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做出了一項基本理論的突破,預言在所謂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定律將失效。他們驚人的預言很快由吳健雄在實驗中加以證實,宇稱不守恒定律問世,由此,推動了基本粒子研究獲得巨大進展。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於1926年11月24日出生在中國上海市。華裔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早期在浙江大學學習,由於日本軍隊侵略中國,他無法繼續學業,來到雲南昆明市,1945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6年他得到中國政府一筆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195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至1951年間,他在威斯康星州葉凱士天文台任天文學研究助理,在伯克萊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教物理學。他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兩年後,到哥倫比亞大學任物理學助理教授,1956年任教授。李政道在伯克萊和普林斯頓期間,和楊振寧一起工作,開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學問題。他們懷著敏銳的洞察力,向當時作為基本概念之一的宇稱守恒挑戰,1956年發表了一篇引起爭議的論文,在幾個月內由吳健雄完成的實驗所證實。1957年,他和楊振寧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丁肇中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是李遠哲教授。他1936年11月19日生於我國寶島台灣的新竹市。少年時代的李遠哲,學習成績優秀,棒球、桌球打得也很出色。他以居裏夫人為楷模,立誌一生要做出大的貢獻。中學畢業後被保送到台灣大學化工係學習,1959年他進入清華大學讀碩士,1961年,取得化學碩士學位,1962年他赴美國加州大學深造,1965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加州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地搞化學實驗研究,1986年,他與美國哈佛大學的赫希巴赫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波拉尼教授共同分享諾貝爾化學獎。在評價三人對分子反應動力學的貢獻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價說:赫希巴赫研究出了交叉的分子線束方法,由於有了這一方法,才有了詳細研究化學反應的可能。李遠哲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方法,把它應用於研究一般反應,使規模較大和較複雜的分子研究得以實現。波拉尼研究出了紅外線化學發光方法,可測定和分析從一個新形成的分子發生的極弱的紅外光。他們的研究對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