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2 / 2)

朱棣文教授是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他1948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的聖路易斯城,祖籍是中國江蘇省太倉縣。他成長於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裏,從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養,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加州伯克萊大學深造。1976年,他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大學博士學位。從1983年起,他開始進行原子冷卻研究一直至今,他成功地利用激光冷卻進行了低溫下量子物理特性的革命性實驗,而和另外兩名來自法國、美國的科學家共同分享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小組指出,他們三人成功地利用激光冷卻並俘獲原子,人們利用他們的研究將進一步發展太空導航係統,進行準確的地麵衛星定位,甚至還有助於製造出十分精確的原子鍾。科學界還認為,這一研究的另一項功能還在於它能在不久的未來製造出原子激光束等來測量萬有引力。科學家們認為,他們的確獲得了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崔琦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科學家。他1939年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姐弟4人,崔琦是老小。他少年時家境貧困,曾請求學校減免學費,才得以繼續學業。崔琦的父親崔長生、母親王雙賢都不識字卻很有遠見,堅持讓崔琦讀書,並且堅持讓他離開鄉下到外地受更好的教育。

崔琦的父親一直靠在郟縣景家窪煤礦背煤賣煤維持生計,生活過得很苦,無法供應幾個孩子上學。崔琦的三個姐姐都是在舅舅的資助下完成學業的,而崔琦更是在斷奶起就隨舅舅生活,因此,他的小學學業是在舅舅家完成的。寶豐解放以後,崔琦回到了自己家裏。

1951年崔琦隨姐姐到香港上中學,1957年他從香港培正中學畢業,1958年他獲得美國全額資助到美國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學院就讀,1967年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然後前往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他一直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係教授,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物理領域的研究。1998年4月,他獲得了美國著名的富蘭克林獎。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德國人斯托爾默、美籍華人崔琦和美國人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方麵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發布的新聞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打破計算機、電視機和移動電話在小型化方麵受到的限製是個重大的突破。

迄今為止,已有近30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和名人獲得諾貝爾獎。自1957年以來,先後共有6位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國際科學界對華人科學貢獻的最高肯定,充分體現了華人的聰明才智。中國人已經對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今後,他們在世界科學的舞台上必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