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張騫走出“絲綢之路”(1 / 1)

什麼樣性格的人都可能成功,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中的優點和長處。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張騫就是個一根筋式的人物,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不過,他還是成功了。

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中原與西域之間,沒有一條通道。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從甘肅、新疆到阿富汗和伊朗的道路,通過中亞、西亞,還可到達歐洲,這便是中外有名的“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日益強大,控製了西北地區的諸多小國,並嚴重威脅著西漢邊境的安全,並和西漢之間進行長期的戰爭。

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郞官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與匈奴有怨仇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出使西域,真正任重而道遠。一是大月氏遠在“絕域”,現狀不明,要聯合他們共同抗擊匈奴,談何容易;二是前往大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控製的地區,非常危險。

張騫一行人剛出隴西,就被匈奴截住,而且這一扣就是十多年。而這期間,張騫還被迫娶妻生子,但他始終保存著漢朝授予他的符節。一天,張騫乘匈奴不備,率領隨從逃離匈奴,奔赴大月氏。一路曆盡千辛萬苦到了大宛,經過康居、大夏,終於找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人西遷之後,已安於當地生活,無意東還報仇。所以張騫在那裏逗留了一年多,始終得不到大月氏國王的明確回答,隻好取道回國。這次他們改走南道,沿著南山(昆侖山)北麓東歸。在途經羌人住地時,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帶著匈奴族的妻子和隨從,一道逃回長安。

公元前119年,張騫建議與烏孫聯合抵抗匈奴,同時,張騫還建議漢武帝加強與西域各族的友好往來。這一年,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再次出使西域,並於公元前115年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西域,不僅開辟了古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前所未有的交通要道,而且通過張騫等人的一係列外交活動,還加強了漢與西域各國的彼此了解與聯係,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地區的開發與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張騫出使西域,美名遠播,所以後來漢使前往西域,也多自稱博望侯(張騫的封號)以取信於人,而西域各國也因此而信任他們。路是人走出來的。張騫用了一生中寶貴的23年,走出了通貫東西、延續千秋的“絲綢之路”。張騫因此被載入史冊,為後人所紀念。

《孟子》中曾有一段話對“天將大任於斯人”的特點進行了描述,都是一些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曆經23年,其中被匈奴扣押10多年,並被強迫娶妻生子。但他不忘使命,一得機會便逃出赴命,終於成就惠及中外、子孫的“絲綢之路”。

人活著應該有所追求,但要達成理想,尤其是和自己現狀相差很遠的目標時,就必須有無怨無悔的態度,百折不撓的意誌,克服許多不曾想到的困難,付出數倍於常人的努力。因為,“艱難困苦玉汝以成”,隻要心中理想不滅,加上從磨難中曆練出來的本領,就一定能最終達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