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中文係的老師沒有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作家的作品,而是規定了一些必讀作品。有些大家隻在文學史中一筆帶過,作品選中一篇不選。文學理論往往隻是以近乎八股式的套路賞析。後來,我認定了自己的感覺。我揚棄了一些有礙我閱讀的陋習。
以前,我讀書時小心翼翼,不敢在上麵圈圈點點。現在,隻要這書是屬於我的,我就可以在它上麵發揮著自己的想象。我以為在閱讀中,靈感是最容易被觸動的。不作書奴,不當任務完成,興趣所致,心性所致。這是我近來讀書的最大體會。
讀書能讀到"三月不知肉味"時,那是一種境界。我愛看書,但也時常在閱讀中入眠。我讀《平凡的世界》時,正值過年,但我卻放它不下。除夕之夜城市裏連綿的爆竹聲絲毫沒影響我的興致,而且看到夜深而不知倦,大年初一早上一睜眼,懶得起床,又將它捧起。真正傳世的應該是這種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力作。
本書收錄的書評及讀書筆記大多是我讀後的所思,基本上算是讀書劄記。
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至少能讓自己在充分消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理解書本內容。這裏的書評大多是有感而發,自覺寫作,也有個別篇什是受朋友所托或媒體之約而作。給身邊的人寫書評其中難免溢美之辭,但是,我一直相信開卷有益,真誠地閱讀別人,對自己也是一種提高和鞭策。對身邊的作者我們有必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幹碼字這活計本來就辛苦,我們放下文人相輕的陳習,相互鼓勵,我以為也是本分。與正統的文學評論比,我的文字可能未必著調,但是對那些像領導講話的文學評論文字,我從內心很排斥。有的人給某作家寫了煌煌萬字的評論,讀完後作家自己也一頭霧水。文學評論如果都往這條黑路上走,就太危險。
我的閱讀取向從總體上看,喜讀閑書,傳統的經典是百讀不厭的,而就現當代作家的作品來說,我讀思想隨筆、個性隨筆居多。從閱讀習慣看,我讀書雖然駁雜,但對雜文隨筆似有偏好。比如李敖、柏楊、龍應台,比如魯迅、林語堂,比如王小波、餘傑,等等。"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我喜歡鬱達夫這種放浪形骸的率性和激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欣賞魯迅冷眼觀世的傲岸個性,咬牙切齒的硬骨頭精神。作為一個寫雜文的,對寧夏雜文家的創作我一直熱眼關注。牛撇捺、暮遠、邢魁學、馬河等人的雜文我曾予以極大關注,而且不止一次地以自己的視角品評他們的雜文。當然,對寧夏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我也品讀,隻是沒有有意關注。這裏的許多書評,也是讀後感言,純屬個人心得。另外我對個別另類作者及有爭議的作品也予以關注,比如木子美、九丹、衛慧等。因為你不去讀人家的作品,就沒有資格品頭論足,更遑說批評。
書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萬世耕。我想,用書籍來美化人的心靈,然後再用美化後的心去美化生活,挺好。
這便是一個讀書人的小小心得。
閔生裕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