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近讀明人陳繼儒《小窗幽記》。喜歡陳眉公的小品,蓋因其清淡雅致,讀來既消遣又修能。更主要的是讀著不累,信手翻來,正翻無妨,倒讀亦可。讀此書前,我簡單考量了一下作者,引發了點關於隱士的小小思緒。
陳繼儒,明代詩文作家、書畫家,又號眉公。年少之時乃高才生,與董其昌、王衡齊名。21歲補諸生,28歲棄去,取儒衣冠齊焚之,隱居於小昆山之陽,設館課士,但結交仍然十分廣泛。清亡後,築室東佘山,杜門著述。他為人重然諾,饒智略,對於達官貴人,不顯清高,樂於往還;對於窮困儒生,也不加嫌棄,盡心資助,人稱他為"山中宰相",在當時影響極大。陳眉公有這麼一句話:"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陳眉公就真的忘不了名利嗎?未必。古往今來有幾個隱士,不都在尋終南捷徑麼?等把秀作夠了名利雙收。後世有人說了這樣的話"翩然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帝王家"。這是直指陳眉公的。你不是高士嗎,你不是閑雲野鶴嗎?舊時王謝堂前燕,尚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為什麼你飛來飛去總在帝王家。你到底是隻什麼鳥?這種人在山中心在朝與那種人居五都市、心馳三家村者相比,哪個是大隱?我們似乎說不清。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山中宰相應該是朝梁的陶弘景。陶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個奇才,幾次想請他出山做官,但陶堅辭不出。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史書上稱當時武帝對陶弘景"書問不絕,冠蓋相望"。於是,香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
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場裏混過。弘景自小聰明,四五歲時便喜歡讀書,9歲便讀熟《禮記》《尚書》《周易》等深奧經書,11歲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23我歲做過南齊巴陵王的侍郎,以後又擔任過諸王侍讀一類官職,兼掌書記。當時陶弘景所撰的各類官方文件,同行中奉為定式。然而他盡管才高八鬥,做的官卻都是沒有實權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書一類大官,也不是治理一縣一地的實權官職,所以他常怏怏不得誌。到了36歲那年,決意辭官修道,來到茅山。
他以為此山號稱"華陽之天",神仙所居福地之一,於是自號為"華陽隱居",在山中築道館居住。陶弘景隱居是因為對官場的失望。以梁武帝對他的禮遇,完全可以出任當朝宰相。為什麼他不去呢?因為他不願讓自己在官場與人勾鬥。
再說了,伴君如伴虎。哪天君王不高興了掐死我如同一個螞蟻。這樣也好,距離產生美。讓你始終保持著對我的新鮮感、神秘感。豈不更好。
不管陳眉公是什麼鳥,這並不妨礙我們賞讀他的美文。《小窗幽記》是本好書。閑來無事,推掉小酒,躲進小樓,關上小門,打開小窗,躺於小床,捧上小書,悠然一支小煙,活生生一個小我。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