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講完第一課,錢學森就被同學們圍住了。這些二十出頭的大學生被神秘的航天技術和學富五車的錢學森迷住了。掃盲班裏掀起了一陣學習的熱潮。
經曆了幾個月的突擊短訓之後,156名大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航天技術,加上錢學森的細心指導和具體指揮,他們已經能各顯神通了。
航天技術人員的考試就是要造出一個導彈。
造出一個在天空中飛翔、可以炸掉任何一樣東西的導彈,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啊!每一個航天工作者都有過這樣一個夢,現在,這個夢就要實現了!
1957年9月,錢學森跟隨聶榮臻元帥赴蘇聯談判,那是一次愉快的談判,蘇聯答應在中國製造導彈的時候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1957年12月,蘇聯的導彈樣品運到了北京,同時還來了他們的專家。
導彈研究院裏像過年一樣熱鬧起來,大家紛紛跑去看那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那龐大的彈體,複雜的機器,同誌們又好奇又緊張。這麼複雜的東西,咱們能造得出來嗎?
“能!”錢學森看到大家的臉色,鼓勵道:“我們先仿製,後改進,再自行設計,他們能造,我們能造得比他們更好!”
說著容易,做著可就難了,那麼多的零件,那麼多的工序,各種各樣的技術工作,誰來做?總不能讓他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再去工廠當工人吧?
怎麼辦?
錢學森把電話打到了鄧小平的家裏。第二天,全國各大媒體就報道了鄧小平的一個批示:把發展國防尖端技術視為“天字第一號任務”,技術幹部的調配應以此為重點,其他項目所需與此矛盾,應該讓路!
這真是給錢學森開了一個綠燈,幾千名技術幹部擁向導彈研究院,有幹車工的,有幹設計的,有工程師,有技術員,導彈研究院成了知識分子的集聚地。錢學森忙著給這些人分工,忙著給他們補課,大家攢足了勁,就等著大幹一場呢。
但是,不幸的事情來了,正當導彈研究院裏加緊工作,仿製零件,信心百倍地製造導彈的時候,蘇聯卻單方麵撕毀了合同,他們不支持中國了,要把他們的專家撤回去!
導彈研究院驚呆了,錢學森驚呆了!那一年是1960年!黑雲壓在每個人的心頭,看著正在製造的導彈零件,還在機房沒有完工的機器部件,怎麼辦?龐大的工程,數以百萬計的財產,難道就這樣付之東流嗎?
錢學森陷入了痛苦的抉擇之中。當晚,錢學森敲開了聶榮臻元帥家的房門。聶帥關切地詢問院裏的情況,詢問同誌們的情緒,那種真誠的擔憂和無限的期盼讓錢學森欲言又止。他想,為什麼遇到一點挫折就想退卻?為什麼自己的意誌這樣不堅定?難道讓別的國家幫助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嗎?
錢學森不住地在心裏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們能成功!”從聶帥家回來,錢學森便一頭鑽進他的辦公室,他把幾個月來從蘇聯專家那裏學到的技術筆記從書櫃裏搬出來,然後,通知林爽、屠守鍔等幾位專家:“同誌們,現在,我們沒有了依靠,我們要自己幹!”
錢學森拍著那一摞筆記,激動地說:
“他們說我們隻會做治無病之人的醫生,說我們離了他們到頭來連褲子也穿不上。我看不會,我們離了他們,會走得更好!”
朔風勁草的戈壁灘上,一個個帳篷搭起來了,寒風呼嘯的隆冬,這群“鐵一樣的人”從北京搬到了這裏,他們要大幹一場了,每個人都憋足了勁,誰說中國人笨?我們要讓全世界看看,你們撤走專家想看我們的笑話,哼,沒門兒!
幾千個技術人員如同奔向戰場的戰士,他們個個拿出看家本領,實驗基地就像在進行著一場攻堅戰,人人積極主動,認真負責,整個戈壁灘上不斷傳出隆隆的機器聲。
在美國時,錢學森就是學習火箭發動機的,而且在帕薩迪那,也曾研究過發動機,但那隻不過是實驗而已,從來沒有動過真格。
這次卻不同了,曆史使命推著錢學森必須研究出一台可以使幾百噸的導彈飛上太空的導彈心髒。
這是多麼艱巨而又複雜的任務啊!
自從來戈壁灘以後,錢學森便開始了瘋狂的工作,他的帳篷裏堆滿了發動機的圖紙,使用過的鉛筆頭丟了一抽屜,他趴在桌上精描細畫的影子經常印在深夜裏的帳篷上,他的書籍筆記放得到處都是,不管他踱到哪兒,都可以隨手拿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