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在清朝的皇帝中,順治無疑是個異類。他審時度勢,更張成法祖製,且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從他親政開始逐漸鼎盛起來。他熱愛寫詩,並極具才情,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可同樣的,他又是個癡情種子。為了一個女人,置錦繡的江山於不顧,與其生死相隨。僅僅24年的生命,伴隨著定鼎中原的輝煌,終結在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上。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帶著傳奇的色彩。
那麼,那個讓他愛到放棄生命的女人董鄂妃,又是何許人也?
1661年,順治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當然,這是正史的記載。野史又是另外一個說法,即他並未駕崩,而是在董鄂妃死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在五台山的清涼寺出了家。我們先暫且不管正史野史對順治的去留怎麼說,但對他的評價都是如出一轍的:順治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浪漫、多愁善感,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詩人。他羨慕出塵脫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戀榮華富貴、江山皇權。這點在中國曆朝曆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見。同時,順治皇帝還是一位曆史上罕見的癡情皇帝。
因為癡迷佛學,他甚至要放棄皇位,皈依佛門;因為深愛董鄂妃,他可以不顧任何政治影響、不顧天下人的唾棄。最後,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戀塵世。
關於他和董鄂妃的愛情傳說,幾百年下來經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個謎,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兩個版本。一說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這個版本很快就被曆史學家們否決。還有一個版本則真實性比較高,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
清代有選秀女的製度,但限製是13~16歲,而董鄂妃18歲才進宮。所以可以斷定,董鄂妃不是通過正常渠道進入皇宮的。據考證,董鄂妃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那年董鄂妃16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
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後妃的製度,董鄂妃因此經常到後宮拜見皇太後。她天生麗質,又很樸素,看上去宛若仙子,引起了順治的注意。很快,兩人相識並墜入情網。孝莊皇太後察覺後,曾采取措施,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為由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順治對董鄂妃的迷戀。
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妃的機會,順治十二年二月,順治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優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了董鄂氏。順治知道這件事情後,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博穆博果爾死的同年,順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董鄂妃接到宮中,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順治皇帝還一度要廢第二任皇後,想冊封董鄂妃為皇後。由於皇太後和大臣的反對,以及政治影響,他無奈隻好作罷。可是,董鄂妃在宮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寵早已超過皇後。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的寵愛有史可查,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和典禮之隆。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再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清朝近300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順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悅之情與天下人分享,給予董鄂妃他所能給予的極致。
二是盡改惡習、專寵一人。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順治“性癖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在道德方麵的過失”。可是,奇跡出現了,遇到董鄂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從此順治視六宮如無物,專寵她一人。
然而這場愛情,從一開始就是不被人祝福的。先不說那些失寵的女人,還要麵對因為他們的愛情而失去兒子的襄親王生母靖懿太貴妃,以及孝莊皇太後。愛情遭到了政治、親情的圍攻,兩個年輕人在甜蜜之餘也憂心忡忡。特別是董鄂妃,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當她得知順治帝要找茬二次廢後是要立自己為後時,苦苦為皇後求情,甚至以死相諫。為了表示謙讓,她甚至稱皇後為“母”;皇後生病,她“五晝夜目不交睫”。
皇後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像是她的親妹妹死去了一樣。對於其他的妃嬪也是如此,其中恪妃石氏患病,她親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湯喂藥。她還撫養了承澤郡王的兩個女兒和安王的一個女兒,無微不至地照料這三個小姑娘,如同親生的一樣。至於服侍太後,她更是察言觀色,小心翼翼,“無異女侍”。太後偶染微恙,董鄂妃“朝夕侍奉,廢寢食”。她不幹預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禮製和順治同桌吃飯。但同時她反複規勸順治理政要謹慎小心,不可以發布錯誤的政令累及百姓;處決犯人時,她流著眼淚請求順治要再三細查案情,不能枉殺無辜;在個人素養方麵,董鄂氏的書、畫、經、史、佛學等均有相當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