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借由才高八鬥的曹植,一篇《洛神賦》讓她名動天下。
她是傳說中的“洛神”,是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的元配妻子。
她姓甄,後世稱之為“甄後”。
在嫁給曹丕之前,甄氏是袁紹的兒媳婦。
關於曹丕與她的初次見麵,有三種文本記載。第一個文本見於《三國誌》裴鬆之注所引《魏略》:鄴城破後,曹丕來到袁紹府上,她與婆婆劉氏坐在屋內,看到曹丕,她很害怕,將頭伏在婆婆膝上。曹丕說:“劉夫人雲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劉氏讓她抬起頭,曹丕凝視,“見其顏色非凡,稱歎之”。曹操獲悉此事後,就讓曹丕娶了她。第二個文本見於《三國誌》裴鬆之注所引《世語》:鄴城破後,曹丕來到袁尚(袁紹第三子)府上,她披發垢麵,流淚站在劉氏身後。曹丕問此人是誰,劉氏答:“是袁熙的老婆。”這時,她“顧攬發髻,以巾拭麵,姿貌絕倫”。曹丕走後,劉氏對她說:“不憂死矣。”隨後曹丕娶了她,寵愛非常。第三個文本見於《世說新語》:鄴城破後,曹操下令迅速找到她,左右稟告曹丕已將她帶走。曹操歎道:“今年破賊,正為奴!”
三個文本都或明或暗地敘述了她的絕倫容貌。第三個文本透露,攻鄴之前,曹氏父子都已聞知她的姿色,並有了掠她為己有的心思。城破後,曹丕搶先得到她,曹操則在兒子搶先後袒露了他攻城的心跡。第二個文本中,劉氏的“不憂死矣”很耐人尋味。作為女人,劉氏洞悉男人的弱點。兒媳的美貌成為求生的籌碼,而婆媳間的人倫,則在本能重壓下蕩然無存。
公元204年,甄氏成為曹丕的妻子。這一年,她23歲,曹丕18歲。
婚後,甄氏生下了一子一女,即明帝曹叡和東鄉公主。
建安十六年,即甄氏30歲,曹丕25歲。曹操帶著卞夫人出征,讓曹丕夫婦留守鄴城。出征途中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治療。消息傳來,甄氏心神不定,堅持要往孟津去為婆母侍疾。曹丕不允許她犯險上路,她就急得日夜啼哭。過了幾天,曹丕讓侍從去向甄氏報信,說卞夫人的病已經痊愈了。可是甄氏不肯相信,說:“卞夫人在家的時候,每次生病都反複很長時間,如今在途中患病,條件不如家裏,怎麼反而好得這麼快?這一定是在哄我開心。”曹丕沒辦法,隻得又派人去往孟津,帶回了一封卞夫人的親筆信。看了這封信之後,甄氏才放下心來。
第二年正月,卞夫人隨曹操大軍返回鄴城,甄氏前往迎接。當卞夫人所乘的轎子剛剛出現在遠處,甄氏便已歡喜得淚流不已了。卞夫人看見兒媳如此模樣,不禁也感動得流下眼淚,拉著甄氏的手說:“你怕我上次生病也會像從前那樣反複難愈嗎?我隻不過是偶感不適,小病而已,十幾天就好清了。你瞧瞧我的氣色,好得很呢。”此後卞夫人見人就誇:“我那個大兒媳婦,可真是孝順的好孩子啊!”
曹丕稱帝後,多時不立皇後。當時最有實力問鼎後位的有兩個人,曹丕元配甄氏和寵妃郭女王。兩個人各自的優勢是:
甄氏(年長曹丕5歲):元配正妻,有文采,生有子女。
郭女王(年長曹丕3歲):寵妾,有政治謀略,無子女。
此時,郭女王和曹丕一起居於洛陽,但甄氏卻遠在鄴城。古代社會交通閉塞,消息傳播得非常困難。分居兩地,意味著感情疏離,更代表如有情況卻無法在丈夫麵前分辨。
甄氏多文才,熟知後宮典故,自然明白自己處境惡劣;但苦於遠在異地,到不了丈夫麵前,隻得寄情於筆墨,寫下了她唯一的傳世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複苦愁,入亦複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獨致樂,延年壽千秋。
曹丕自己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詩人,照理他應該看得出妻子對他的愛怨之情。首先是愛,其次才是埋怨。然而,曹丕讀後卻勃然大怒,在即位的第二年六月,派使者前往甄氏獨居的鄴城舊宮,逼她服下了毒酒。
甚至,無辜的甄氏在冤死後,屍體被“把頭發披散起來,遮住臉,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在古代,死者入殮時,要在口中塞上珠寶、食物等,以備陰間享用,這種習俗稱為“飯含”。“以糠塞口”,說明她是薄葬,身為皇帝的曹丕,對她真夠絕情的。
甄氏冤死的九個月後,曹丕正式冊立郭女王為皇後,並將甄氏的兒子曹叡交予郭氏撫養。
黃初七年五月丁巳日,四十歲的曹丕崩於洛陽嘉福殿。臨終時,他將後宮中自淑媛、昭儀以下的所有姬妾都遣歸娘家另嫁,並且最終冊立曹叡為繼承人。
由於甄氏之死事出非常,曹丕本不願意立曹叡為儲君,而屬意於其他姬妾所生的兒子。曹丕有九個兒子,除了曹叡,還有曹協、曹蕤、曹鑒、曹霖、曹禮、曹邕、曹貢、曹儼。然而,兒子們多數早死,曹丕隻得讓甄氏之子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