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反光鏡
這是一個被湮沒的傳奇女子。她“憂逼折辱,終古未聞”,即便如此,她也在命運的捉弄下以超強的意誌力、技巧性、忍耐力生存了下來。
曆史隻為她留下了隻言片語,因為在封建史學家、道學家看來,她是“失節之婦”,嫁了兩個丈夫。更難堪的是,這兩任丈夫都是至高無上的帝王。
她就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經曆五次廢立、獨一無二的兩國皇後——羊獻容。
西晉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叫羊祜。而羊祜所出生的羊氏,是漢魏晉時的一大名門望族士家。從羊祜起上溯九代,每一代都有二千石以上的貴官,而且均以清廉有德聞名。羊祜的祖父是漢末南陽太守,父親是魏時上黨太守,母親是漢代左中郎將名儒蔡邕的女兒,姨媽則是著名的蔡文姬。而羊祜的姐姐則嫁給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追封為晉景帝)為妻,她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嬸母、景獻皇太後羊徽瑜。
羊祜極得人心,富於人格魅力,是晉武帝的肱股之臣。他五十八歲去世時,晉武帝親自服喪,當時正是數九寒天,武帝的淚水在胡須上結成了冰,百姓也罷市痛哭。就連羊祜的敵人東吳將士,也淚流滿麵。
而羊獻容並不是羊祜的親孫女,而是他的侄孫女。羊獻容的祖父羊謹,在曹魏時期擔任過左仆射,父親羊玄之則做過尚書郎。雖說羊獻容出身清貴世家,但是她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後,與西晉初年的後宮混亂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壞事做盡的賈南風一命嗚呼,白癡皇帝的皇後寶座空缺。於是,攝政的司馬倫便派自己的親信孫秀主持選娶新皇後的事宜。平南將軍孫旂與孫秀是同族本家,他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便向孫秀推薦自己的外孫女、名門望族之後的羊獻容。孫秀很讚成。同年十一月甲子日,羊獻容被立為晉惠帝的第二任皇後。
才貌雙全、出身高貴的羊獻容,萬萬沒有想到,因為外祖父的貪欲,自己竟然成了一個白癡的續弦妻子,更沒想到的是,自己從此被卷進了司馬家族的爭鬥之中。前皇後賈南風自公元291年一手開創了十六年“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進行到公元300年的時候,正是又一個高潮的前奏。在這個所有人都身不由己的權力漩渦中,羊獻容幾次麵臨生死考驗,先後四次被廢,又四次複立。
羊獻容於公元300年11月中旬甲子日被立為皇後,僅僅過了兩個月左右,她的外祖叔孫秀就攛掇趙王司馬倫篡帝位了。
孫秀是五鬥米道的教徒,早在司馬倫做琅玡王的時候,就是司馬倫的親信書吏。他雖是個小人物,卻極得司馬倫信任。司馬倫殺掉賈皇後並代皇帝執掌朝政之後,一切詔令幾乎都出自孫秀之手。
就這樣,孫秀還覺得不夠過癮,他想要讓司馬倫當真皇帝,自己也更上一層樓。而司馬倫也正有此意,於是就發生了後來的事情。
一天,孫秀讓手下趙奉假裝被晉宣帝司馬懿的神靈上身,要求司馬倫入宮即位,並且說司馬懿的魂魄在北邙山與神仙同遊,佑護司馬倫。接下來,他們又煞有介事地在邙山建司馬懿廟,並借此機會擁戴司馬倫稱帝。
公元301年正月乙醜,司馬倫“應天命”,篡奪了西晉帝位。第二天,白癡皇帝司馬衷一家大小老少,統統被趕進了冷宮金墉城(司馬倫給另起了一個名字:永昌宮)。與此同時,司馬衷被廢,改稱“太上皇”;冤死的前太子司馬遹之子、皇太孫司馬臧被廢為“濮陽王”。但僅僅過了七天,皇太孫“濮陽王”司馬臧便被太祖叔司馬倫殺死了。
司馬倫為了收買人心,大規模地封賞,侍中常侍一級官員就達到97人之多。這個級別的官員都要戴貂尾帽,由於封的人數太多,一時間找不到這麼大量的貂尾,情急之下便改用狗尾巴。每當上朝時,放眼一看,狗尾、貂尾各占一半。洛陽城中的百姓譏笑道:“貂不足,狗尾續。”是為“狗尾續貂”。
而孫秀更是橫行不可一世。他看上了洛陽首富石崇的妾、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美人的綠珠,強行向石崇索取。石崇不給,他便把石崇栽進一樁謀反案中,將石崇破家斬首,逼得綠珠從石家的金穀園中跳樓身亡。惱羞成怒的孫秀為了報複綠珠的自盡,幹脆將石崇親屬十五人都一齊殺光。同時被牽連殺害的還有歐陽建、潘嶽(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擲果潘安”)。
但是司馬倫和孫秀的得意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司馬家族人丁興旺,眾多的王爺們豈能眼巴巴地看著司馬倫當皇帝?得知他篡位的消息,他的侄孫齊王司馬冏立即於當年三月起兵討伐,結果一呼百應,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齊武閔王司馬炯以及眾多地方官員都加入其中,集結了數十萬兵力攻向首都洛陽。
司馬倫心急之下,派孫秀到處求神問卜,孫秀上邙山、入嵩山,上竄下跳。可惜這次無論是司馬懿的魂魄還是神仙王子喬,都不打算幫他的忙了。
四月,討逆軍攻入洛陽城,辛酉日,司馬倫便被趕回了王府,關在冷宮中的司馬衷一家又被迎進了皇宮。
司馬倫為了保住性命,回府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孫秀,拿著他的腦袋向複位的晉惠帝司馬衷請功,說自己完全是受了邪教的蠱惑。不過這回司馬衷似乎並不好糊弄,司馬倫仍然被滿門抄斬。
司馬冏認為自己勤王有功,不客氣地就封自己當起了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獨掌朝政。這可把其他的諸王給惹火了。第二年的十二月,當初配合他起兵的司馬顒首先發難,聯合司馬穎、長沙司馬乂一起聲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