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後妃傳,常見有“三夫人”、“九嬪”等設置,出自周禮。從《禮記·昏義》查到以下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理……”照此,古來有名號的後妃“編製”為: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共一百二十一人。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後,妾皆稱夫人。並沿襲秦時之製立八品: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後。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後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鬥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禦、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號隻剩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隻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製,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曹操為魏王時,於皇後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後以下定製十二等級:
(1)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2)貴嬪,位次皇後,在夫人下,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4)淑媛,位視禦史大夫,爵比縣公;
(5)昭儀,爵比縣侯;
(6)昭華,爵比鄉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儀,爵比關內侯;
(9)婕妤,視中二千石;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12)良人,視千石。
晉武帝取漢魏之製,參用古法,開始設三夫人、九嬪: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南北朝宋初,武帝劉裕因襲晉製,僅省去才人、中才人。而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貴妃比相國,並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是為三夫人;同時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於九嬪之內;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
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複置修華、修容、修儀、才人、良人;次年省貴人,置貴姬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並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位次九嬪;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晉製,以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後來,太子宮置三內官: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梁陳二朝與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時定製: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儀、修華、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太子東宮:良娣、保林二職。
北魏太祖道武帝時始立皇後,餘妾稱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設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中式數等,後庭漸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內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禦女視元士。後置女職,以典內事。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大監、女侍中三官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官,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春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北齊前幾帝所置內職很少,齊武成帝好內,頒布河清新令:內命婦依古製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又準漢製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