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張愛玲年譜簡編(4)(3 / 3)

14日,《太太萬歲》在上海皇後、金城、金都、國際四大影院同時公映。桑弧導演,蔣天流主演。12月下旬的《大公報》、《申報》、《新聞報》都報道放映盛況。

同日,方澄《所謂“浮世的悲歡”——〈太太萬歲〉觀後》載《大公報·大公園》。

15日,徐曾《張愛玲和她的〈太太萬歲〉》載《新民晚報·夜花園》。

19日,沙易《評〈太太萬歲〉》,載《中央日報·雜藝》。

1948年

1月7日,莘薤《我們不乞求,也不施舍廉價的憐憫——一個太太看〈太太萬歲〉》,洪深《恕我不願領受這番盛情——一個丈夫對〈太太萬歲〉的回答》在《大公報·戲劇與電影》上發表。

母親遷居英國,領養一個華僑的女兒。

張愛玲與姑姑由於經濟拮據,搬出赫德路公寓,輾轉搬遷過兩處房子。

父親與後母搬到一間14平米的小屋子居住,再沒有搬遷。7月,弟弟在中央銀行無錫分行工作。

1949年

2月,參與桑弧創作的電影劇本《哀樂中年》,在上海潮鋒出版社刊印,列為“文學者叢書”之七。

5月,上海解放。夏衍負責上海的文藝工作。對上海小報進行整頓,端正風氣,要給讀者提供有益的、多樣化的趣味性內容。

6月,夏衍指示龔之方,要他與唐大郎組織一個能力強、素質好的小報班子。一個月後,《亦報》創刊,龔之方任社長,唐大郎任總編輯。向張愛玲約稿,張答應用筆名供稿。

是年,《哀樂中年》拍攝公映。仍由桑弧導演。

弟弟轉上海中央銀行總行人事處工作。

本年,胡蘭成出逃香港,後轉赴日本定居。

1950年

3月25日至1951年2月11日,張愛玲用筆名梁京撰寫的長篇小說《十八春》在《亦報》上連載,全文18章,25萬字。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地影響。不少讀者天天搶讀《亦報》,張愛玲在上海又引出一批“梁迷”。《十八春》還引起周作人的關注,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兩次提及這部小說。桑弧在《亦報》用叔紅的筆名發表評論《推薦〈十八春〉》。張愛玲參加《亦報》組織的“與梁京談《十八春》討論會”。

7月24—29日,上海召開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大會主席為夏衍,梅蘭芳、馮雪峰為副主席,周信芳(麒麟童)為執行副主席,陳白塵為秘書長。張愛玲在夏衍的關照下,應邀出席,坐在後排,在一片灰藍中山裝的代表中,她身著旗袍,外麵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顯得非常突出。這次會議對張愛玲的觸動很大,也是她最終出走的原因之一,她發覺時代變了,而她自己卻沒有變,這中間就產生了難以逾越的距離,她是跟不上這時代的。

弟弟失業。張愛玲與姑姑搬到南京西路附近的卡爾登公寓(今長江公寓,黃河路65號)301室居住。

1951年

2月11日,《十八春》在《亦報》連載完畢。

因想要寫的一篇小說需以西湖為背景,她參加了中國旅行社辦的觀光團體,到杭州去實地體驗。

11月,《十八春》由上海《亦報》社出版單行本。單行本發行後,報社專門組織一次“與梁京談《十八春》”座談會,張愛玲到會並作了發言。

11月4日至次年1月24日,中篇小說《小艾》在《亦報》第三版連載。上海市電影劇本創作所成立後,夏衍兼所長,柯靈為副所長,夏衍擬聘張愛玲為編劇,但因有人對她的背景持否定態度,隻好等待時機。張愛玲知道香港大學早已複學,寫信聯係申請繼續因戰爭中斷的學業,得到許可後,便積極策劃離開大陸。

1952年

1月24日,《小艾》在《亦報》連載完畢。香港大學批準張愛玲的複學申請。

7月,持港大證明從廣州坐車經深圳赴香港,離開大陸。走時與姑姑約定互不通信。在香港先寄居於基督教女青年會,8月20日,在港大注冊登記,香港大學注冊表內,附有文學院長貝查的函件,指出:(一)張愛玲已是難民,生活困難;(二)她曾獲得何福獎學金,證明她是當年最優秀的學生;(三)她申請重讀,應該得到助學金。之後張愛玲得到一千元的助學金。由於經濟困難,她讀了不到一個學期便輟學。(出處見黃康顯《張愛玲的香港大學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