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張愛玲年譜簡編(5)(1 / 3)

11月8日,因好友炎櫻在日本,張愛玲欲東渡日本謀職,並準備由日本轉道赴美。遂放棄港大的學籍赴日,此行無果,三個月後又回到香港。找到一份在美國新聞署香港新聞處做翻譯的工作,譯過海明威《老人與海》,瑪喬麗·勞林斯《小鹿》、《愛默森文選》、華盛頓·歐文《無頭騎士》等,並將台灣作家陳紀瀅《荻村傳》譯為英文,書名為Fool In The Reeds。結識居住在香港的宋淇(筆名林以亮)夫婦,後來還參與宋淇主持的《美國詩選》、《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兩書的翻譯工作。這一期間開始用英文寫作長篇小說The Rice Sprout Song(即《秧歌》)。

弟弟在郊區農村中學教書,住在學校。

1953年

2月,就職於美國新聞署香港辦事處,與麥加錫成為朋友。

《秧歌》中文本先在以美新處為後台的《今日世界》雜誌連載,英文本在美國出版,美國《紐約時報》、《星期六文學評論》、《Herald Tribune》、《時代》周刊相繼發表書評。構思《色,戒》,直到1957年才寫出發表。同時以中文寫作長篇小說《赤地之戀》。

父親在上海病逝,享年57歲。

1954年

《赤地之戀》先後在香港《今日世界》連載。7月,《秧歌》出單行本,《赤地之戀》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單行本。(英文名The Naked Earth。)

同月,《張愛玲短篇小說集》由香港天風出版社出版。內容與《傳奇(增訂本)》同,加一篇序言。

10月25日,張愛玲將《秧歌》寄給居住在美國的胡適,並給胡適寫了一封信。

《五四遺事》刊於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

1955年

1月25日,胡適將《秧歌》“仔細地看了兩遍後”,回信表示對此書的欣賞。在胡適為此書扉頁的題辭上說“寫得真細致、忠厚”、“近年我讀的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了。”並要她多寄幾本給他。

2月20日,張愛玲給胡適回信寄了五本中文版《秧歌》,及《傳奇》、《流言》與《赤地之戀》的英文本。秋,由麥加錫作保,乘“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經由日本,移居美國。入境檢查時體重一百零二磅,身高五尺六寸半,被檢查人員誤記為身高六尺六寸半。經炎櫻介紹,住在紐約救世軍辦的職業女子宿舍。到紐約後,11月即與炎櫻一道拜訪胡適,自己又單獨拜訪一次。

11月底,胡適又到職業女子宿舍來看她,這是她與胡適見的最後一麵。她後來曾寫散文《憶胡適之》,追念這位長者。

英文版《秧歌》由紐約司克利卜那(Scribner)公司發表。

1956年

2月,獲得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 Dowell Colony)寫作獎金,搬到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什爾的Peterborough居住,為期兩年,張愛玲計劃寫一部長篇小說,名為《粉淚》(即Pink Tears),也就是《怨女》英文本《北地胭脂》(Rouge of the North)的前身。在這裏,她結識了美國左翼作家賴雅(FerdinandReyher)。賴雅1891年生於美國,二十幾歲即有戲劇作品入選麥克道威爾基金會的戲劇節,1914年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執教。1917年賴雅與美國女權運動家呂貝卡·郝瑞琪結婚。20年代文名大振,結識龐德、喬伊斯、康拉德等歐美文學大師,與著名作家劉易士、布萊希特交往密切。

8月14日張愛玲與賴雅在紐約結婚。

9月12日,英文小說Stale Mates發表於美國The Reporter雙周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