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張愛玲年譜簡編(5)(2 / 3)

從這一年開始,在宋淇安排下,為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編寫劇本,計有1957年的《情場如戰場》、1958年的《人財兩得》、1959年的《桃花運》、1963年的《小兒女》、1960年的《六月新娘》、1962年的《南北一家親》、1964年的《一曲難忘》和《南北喜相逢》等。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開始攝製。

1957年

1月20日,小說《五四遺事》(中、英文)在台北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1卷第5期發表。

3月,《秧歌》由哥倫比亞公司改編成劇本。搬家到彼得堡鬆樹街25號公寓。4月15日,《秧歌》在該公司的電視頻道上播出。

5月,小說《粉淚》被司克利卜納公司退稿,出版受挫,張愛玲沮喪病倒,情緒極為低落。《粉淚》後改名《北地胭脂》於1967年在英國凱塞爾出版社出版,之後張愛玲又將它改譯回中文,取名《怨女》在台北出版。

夏誌清《張愛玲論》在台北《文學雜誌》發表,肯定張愛玲在小說史上的地位。

本年,《赤地之戀》英文本出版。8月,母親病危,張愛玲給母親寄去100美元和一封信,年末,母親黃逸梵在英國逝世,享年61歲。

1958年

7月,由胡適作保,申請到南加州亨廷頓·哈特福基金會(Huntington Hartford Foundation)的一個半年期的名額。該基金會是A&P超級市場後裔辦的一個文藝營,專門接待文藝家。半年以後又與賴雅移居波士頓。

7月26日,賴雅67歲生日,賴雅在生日後立下遺囑,他全部的個人物品都留給張愛玲。

11月13日,向亨廷頓·哈特福基金會報到住下。居留期間,將中文《荻村傳》改寫並譯成英文。後在香港出版。

12月,胡蘭成將《今生今世》(上)寄贈張愛玲。

1959年

5月13日,告別亨廷頓·哈特福基金會,前往舊金山。住在布什街645號公寓,月租70美元。

9月,收到胡蘭成《今生今世》(下)。

11月,收到美國入籍通知書,開始辦理各種手續。8個月後,取得美國公民身份。

1960年

7月12日,在舊金山加入美國國籍。

1961年

10月13日,為創作劇本《紅樓夢》赴香港。取道台灣,由麥加錫安排與台灣大學的青年作家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王禎和等會麵暢談,又由王禎和陪同到花蓮、屏東,觀看當地的山地舞與民族風俗。

10月底,賴雅在美國中風。由於身上的錢已經不夠回美國家用了,得知賴雅病情基本穩定,無生命危險後,她又乘飛機到香港,預備賺些錢後再趕回去。

11月,到香港,努力撰寫的劇本《紅樓夢》未獲通過,為了謀生給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編寫改編《南北一家親》、《桃花運》、《人才兩得》等電影劇本。劇本中一些粵語對白係與宋淇合作。

本年,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用專章論述張愛玲,稱她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夏誌清論述張愛玲的文章由夏濟安在台北《文學雜誌》發表,引起台灣學界對張愛玲的關注。

1962年

3月16日,返回美國,精心照料賴雅。後與丈夫移居華盛頓,把根據好萊塢影片改編的《南北喜相逢》寄到香港。因劇本丟失,未拍攝。

7月,譯瑪喬麗·勞林斯(Marjorie Rawlings)的《小鹿》改名《鹿苑長春》出版,附“譯後記”。

10月11日,《南北一家親》在香港上映。王天林導演,雷震與白露明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