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後記(1 / 1)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關於張愛玲的研究與論述之“多”與“盛”,已經形成與魯學、紅學、錢學相並立的“張學”。海內外相關的論文、著作,不說汗牛充棟,也足以蔚為大觀。各種各樣的論述話語,從宏大敘事到文本分析,從女性主義到後現代批評,以至後殖民、後結構主義等都在張愛玲這裏找到了用武之地。有關張愛玲,我們還需要說些什麼?

也許一切的再論述都是多餘的,前人已經說得夠多的了;也許不是,因為我們總能找到說話的理由。作為一個充滿魅力(glamour)的作家,張愛玲注定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解讀與評論,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的張愛玲也是不同的。不僅我們這些後來者,就是在張愛玲生長和成名的那個時代,也早已有人對她指指點點,言語之間甚或帶著點鄙夷與不屑。這也許是因為彼時的張愛玲還沒有來得及被人罩上一圈耀眼的光環吧。

不是嗎?翻開20世紀40年代舊上海的報紙與雜誌,在秘聞軼事、凶殺色情、緋聞流言,甚至家長裏短的擁擠與嘈雜之中,會看到她的身影:因稿費事件而與人爭吵;因愛上有婦之夫而公園受辱;因奇裝異服而使路人側目;因漢奸丈夫而被人質疑身份;因寫作成功而涉足影視;因家族背景而受人嘲弄……較之後人對她的崇仰,彼時人眼中的張愛玲是真正平民的、個人的,也就是一個普通的“人”。

編這個集子,多半是為了呈現20世紀40年代小報中的張愛玲,一切以客觀、原始資料為主,不虛飾、不隱惡,希望能對張愛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後半部分原是想對海內外張愛玲研究中的一些論爭作一個線性的歸納、梳理,並探討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無奈能力薄弱,隻是浮光掠影。張愛玲一生避世,她的生平事跡一向為眾多的張迷們所渴望了解。本書把張愛玲的年譜編寫放在第三部分,意圖就是想為讀者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並盡可能詳細,但受限於現有的資料並不全麵,更為豐富的、全麵的年譜有待於新的材料的出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朱傑人先生對本書的完成多有關照和支持。本書原是由吳俊教授策劃、編寫的,為了使我得到鍛煉,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全部的編寫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

還要感謝我讀書時的導師陳子善教授,他引領著我逐漸走進史料,走進期刊,走上治學的道路,使我終生受益。感謝責任編輯曹利群老師對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謝我的妻子王欣,在報海中搜尋資料需要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如果沒有她無怨無悔的默默支持,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得下去!

本書在資料上的錯漏之處,一概由本人負責。

肖進

2009年4月20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