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這不是你自己嗎?你把那封信交給他們,那……那……”老伴邊翻看禮品邊說。

“就是閻王老子來了,我也不會……”

蒲老先生話音還沒落,便聽到一聲大喝:“閻王爺駕到!”

“今天這是怎麼了?”蒲老先生心裏想,趕忙迎了出去。

“蒲兄啊,聽說《聊齋誌異》的續篇就要出版了,那要多寫點我的好處……”閻王爺坐在板凳上,但自覺低人一等,便站了起來,“這樣你的職稱問題可就好解決了……”說罷,抬腳便走了。

“……”蒲老先生一臉茫然地恭恭敬敬將閻王送出門。

正想著,隻見呆書生範進抬腳走了進來。“蒲兄,現在的淄博變化極大,你卻不聞不問,呆書生一個!淄博的樓有這麼高,路有這麼寬……你不打算回去看看嗎?”

“你也是讓我來給你謀個差事的嗎?”蒲老先生斜眼問道。

“我也是淄博人呀!”範進清清喉嚨。

“如今的淄博在變,人在變,鬼也變。雖說我要寫寫陰間的鬼魂,但人間更多的鬼魂在等我寫呢!”

“此言何意?”範進不解地問。

“看這世間的酒鬼、錢鬼、賭鬼……應有盡有,你也是個呆鬼呀。”蒲老先生搖頭歎息。

“蒲兄,你見了黑白無常客客氣氣,見了閻王低聲下氣,那你不也是馬屁鬼?”範進氣憤地摔門而去,“您,您好自為之吧!”隨即發出一陣狂笑。

蒲老先生暗自垂下頭,一張紙飄到他的腳下。“這不是我的那封家書嗎?”他拾起來,發現上麵貼了一個標簽:“郵資不足,退回原處。”蒲老先生仰天長歎:“變化真大呀!這官場之事、職稱之事,《聊齋誌異》之事,我卻不知如何是好了!難道我才是真正的書呆子嗎?”

思考&點評:

從小我就喜歡看《聊齋誌異》中的故事,隻不過長大以後,開始學著思考故事中隱含的社會意義。明白了一些道理時,我也想寫一篇類似的文章,來反映一下社會問題。在主人公的選取上,我幹脆就定下蒲鬆齡,於是就虛構了這篇《一封家書的故事》,來表達我對社會問題的淺顯思考。

思考&點評:

想象豐富有創意。用想象出的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一是便於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可以使故事情節完整緊湊。這樣處理,使文章圍繞人物形象而展開,不鬆散,主題也就更集中。

構思巧妙笑古今。雖然是在“地獄”中發生的故事,但現實生活的影子非常明顯。作者正是借助“地獄”來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現象:文藝作品的粗製濫造,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為達目的私自利用職權等等。這一巧妙的構思,使文章的可讀性更強了。

主題導讀:李白發現問題實質的根源是什麼?這篇小小說具有什麼社會意義?

李太白的發現

貴州馬小玉

天寶二年。

驪山歌舞不休,長安桃花不謝。佛塔香火不斷,依舊高傲聳立。盛唐的和煦微風,輕輕撫弄著酒館門口倚立著的胡姬麵上的輕紗。

自那日舟上,賀知章錯認他是謫仙,他便愈發猖狂。玄宗愛他的橫溢才華。皇上要詩麼?臣遵旨。於是微眯了眼,佯醉橫臥。那眼睛瞟到高力士,腳一伸——靴子,脫下!忽又轉向楊貴妃,筆一指——煩請,研墨!謫仙的笑聲鋪天蓋地,蓋過了高力士的咬牙切齒,楊貴妃的滿腔仇恨,但終是抵不過四麵八方不絕的絮語讒言。玄宗的目光,冷了,漸漸地冷了。

他知趣,便雇舟南下,四海買醉。細雨連綿的夜,他在無名江畔落腳,步履明顯有酒醉後的踉蹌。江邊茅草屋的門未鎖,屋內隻有一張木床、一簾蚊帳。怪不得門也不鎖。他啞然失笑。放下蚊帳倒在床上,有幾隻碩大的蚊子歇在蚊帳上,對他虎視眈眈。忽地一道閃電照徹夜空,一聲巨響接踵而至。他忽然張口,喃喃自語,我發現了……我發現了……高力士、安祿山——你們這兩隻吸血的蚊子……皇上啊,皇上,你怎麼沒有發現,盛唐將亡,盛唐將亡啊……

暴雨中,白衣的男子飛奔。誰發現了,驪山歌舞將休?誰發現了,長安桃花將謝?誰發現了,佛塔在哭?誰發現了,誰發現了,蚊帳就是錦繡的盛唐?誰還發現了,那兩隻肥碩的蚊子,高力士、安祿山,那貪婪的目光?他一路狂奔,一路長嘯。酒館將打烊,胡姬發現了一道白影,衣袂在雨中飛揚,轉眼,那方潔白的衣角,也消失在長街盡頭。

叛軍攻進了長安。桃花謝了,佛塔哭了,馬蹄踏過那一簾千瘡百孔的蚊帳。安史之亂爆發,李太白的發現,被叛軍的馬蹄踩在腳下……到頭來他隻留下終身的遺憾!

思考&點評: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先兆,浮華的背後,可能是深重的災難。人看到的往往隻是表象,隻有冷靜思考,才能看透本質。大唐的繁華,掩藏著戰亂的危機,李白如炬的目光,定會發現常人不能看到的東西。我尊重他的囑托,把他的發現,於千年後解密。

思考&點評:

文體新穎見功力。這是一篇小小說,它以人們熟知的李白和發生在他身上流傳很久的事件為依托,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情況,達到再現生活的目的,對社會上用人方麵的弊端進行了諷刺和揭露,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選材獨特語言新。本文選材著眼於曆史,采用求異的思維方式,運用故事新編的形式來寫,向人們演繹了詩仙——李白狂放的個性和敏銳的思考。作者的文史知識比較豐富,敘事、描寫能力較強,尤其在語言表達上的簡潔、明快、流暢、凝練,句式富於變化,思想感情巧妙地滲透在記敘、描寫中等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題導讀:先讀一讀《孫權勸學》的原文,再看看本文新在何處。從呂蒙身上,我們還應該學習什麼?

《孫權勸學》之新版本

湖北薛躍強

月光從紅色的窗子射入室內。一把精致的寶劍掛在牆壁上,燭光下一個人靜靜地坐著,正思考著問題。他就是呂蒙。

已過三更了,呂蒙仍坐在那裏,像一尊石像,他腦子裏回旋著白天孫權對他說的話:“卿應該多學習呀!現在卿當權掌事,不學習怎麼行呢?”想起自己當時無話可答的窘態,現在都還臉紅。如果再問我,應該怎樣回答陛下,怎樣才能找到一個既沒有時間學習,又不讓陛下生氣的借口呢?呂蒙站起來,在大廳裏踱來踱去不知怎麼辦才好……

屋外北風呼嘯,一會兒從房間傳來了輕微的腳步聲。

“相公,你怎麼還不睡?天氣這麼冷,我來給你送件衣服。”

“噢,原來是夫人啊!你來得正好,快進來給我出個主意吧,真是急死我了。”

“相公又遇到什麼煩心事?說給我聽聽。”

“唉!今天皇上對我說,讓我多看看書,說不學不行。你看,我一介武夫,讓我看書這不是存心為難我嗎!你說我該怎麼辦才好啊!”

“這還不容易,你就說你軍中事務繁多不就行了嗎?何必為此傷神呢?快睡吧!這麼冷的天,小心著涼。”

“好,好,還是夫人想得周到。”

第二日早朝時,金殿上,大臣齊聲喊:“吾皇萬歲萬萬歲!”退朝後,呂蒙隨孫權來到禦書房,呂蒙說:“陛下要臣多讀書,可臣軍中事務繁多,恐怕沒有時間讀書,請陛下多多原諒。”孫權聽後,緩緩道:“事多?朕的事比卿更多吧!而朕經常讀書,感到有很大的收獲。且朕也沒有讓你刻苦鑽研成為學者啊!”

聽完話,呂蒙大受啟發,覺得孫權說的沒有錯,從此開始發奮讀書。半年後,魯肅來訪,與之交談,魯肅發現呂蒙大有進步,遂與之結為至交。

看著魯肅離開的背影,呂蒙大發感慨:“還是讀了書好啊!”

思考&點評:

《孫權勸學》是一篇很有名的勸學文章,它深刻的思想內涵激勵著每一個上進的學生。於是我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加進了自己的理解,特別是加入了道具劍、月光營造的氛圍和呂蒙夫妻之間的對話,這樣一處理,文章就不單純是敘事了,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鮮明突出。

思考&點評:

故事精彩顯層次。在原文的基礎上,作者進行了合理的再創造,開篇營造一種氛圍:月光照耀寶劍,既點明了主人的身份——一員武將,也為下文他的徹夜難眠埋下了伏筆。正是這富有想象力的再創造,使文章有了深層次的韻味。

情節張弛有波瀾。行文上,文章開頭精心營造氣氛,引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隨後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呂蒙夫人送衣時與呂蒙一段對話,故事暫緩。覲見孫權,孫權勸學,通過語言深入交談,基調揚起,魯肅探視,把情節推向高潮。結尾頗有餘音繞梁之美,舒緩而有意味。

主題導讀:項羽遇到了孔明,會發生什麼故事?作者這一精巧構思的意義何在?

當項羽遇上孔明

安徽商一波

項羽是誰?秦漢之交的英雄——舉義旗,誅暴秦,分封王土,大赦天下,“身披大小七十餘戰,無曾敗績”,自號西楚霸王——可惜剛愎自用失人心,隻落得垓下別姬烏江自刎的結局。

孔明是誰?三國時期的戰略家——隆中對,燒赤壁,定三國之勢,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死諸葛嚇死活仲達,人稱臥龍先生——可惜終究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今天,西楚霸王項羽遇上了臥龍先生孔明……

項羽:“我自會稽起兵,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反秦。一路走來,立懷帝,殺宋義,坑秦卒,破釜沉舟,火燒鹹陽,封天下諸侯,自號西楚霸王。仗劍起勢,問天下誰與爭鋒?隻可惜都帳中羞辱了韓信,鴻門宴錯放了劉邦,卻落得如今……咳!天意如此,奈之何哉!”

孔明:“我自幼苦讀六韜七略,常自比伊尹、管仲,躬耕南陽,幸托劉皇叔三顧茅廬,受任軍師。計奪荊州,火燒赤壁,占益州,平南蠻,定蜀國,其勢可謂盛矣!隻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亡漢室,亮亦無能為力!”

從顯赫一時到敗北身死,難道責任果真在於“天”嗎?一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物的發展也是要曆經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麼這量變是怎樣積累的呢?具體誘因又是什麼呢?這其中的緣由,從兩位曆史人物獨白中可知一二。

項羽:“我隻因好高騖遠,不能從小事做起,打好基礎,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精,一味單憑個人勇武,未能培養成文韜武略的素質。在行軍途中,又忽視自己的日常言行,錯失韓信,氣走亞父,剛愎自用,盡失人心……”

孔明:“先帝白帝城托孤曾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隻顧憑借個人謀略為漢室操勞,而忽視了對後主劉禪的言行規勸,常有人言及劉禪的不良言行,我忙於政務,認為這都是小事。誰知正是這些小事毀了劉禪,葬送了漢室……”

項羽遇上孔明,他們或許從對方的經曆中看清了自己的成敗,也告訴我們這個真理:慎言行,在小事中養成自己優良的性情和意誌。

思考&點評:

失敗往往使我們一蹶不振,但失敗的根源是什麼?我們卻很少認真地考慮。因此我就虛構了項羽和諸葛亮的一次相遇,通過他們的對話,展示其業績,分析其失敗的原因,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主題。

思考&點評:

內容想象奇特。項羽與孔明,本不是同一時代的人物,一武一文,一為猛將霸王,一為軍師良相,二者遇到一起,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題目本身就很有懸念,給人以很強的視角衝擊和心理期待。作者借助自己對兩個人物的深刻認識,從同為英雄卻最終以失敗告終這點出發,讓兩人跨越時空,巧妙聯係在了一起。

構思精巧深刻。先簡筆介紹二人,然後安排他們在一起並有了“憶往昔”的對話,巧筆過渡後,以二人的獨白現身說法,揭示了蘊藏於生活中的哲理: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要慎言行。文章一氣嗬成,收放自如,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