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來越喜歡聽吳老師講課。我喜歡他授課時的旁征博引,喜歡他闡述問題的邏輯性,喜歡他有條不紊的板書,喜歡他洪亮渾厚的嗓音。我覺得聽他的課時間過得特別快,還沒聽夠就下課了。
每學一個單元都要進行一次課堂討論。當時學蘇聯老大哥,把課堂討論叫“習明納爾”。課堂討論以班為單位,在小教室進行,每班都分配一位主持討論的老師。我所在的三班主持課堂討論的老師就是吳老師。消息傳來,我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又可以在課堂上聽他高談闊論,聽他那洪鍾般的聲音,擔心的是自己學識淺薄,發言質量不高,萬一說錯了,怎麼辦。他看起來很嚴肅,嘴巴又厲害,批評起人來恐怕讓人受不了。高興也罷,擔心也罷,由哪位老師來主持課堂討論不是學生所能決定的,何必去傷神費腦!
在吳老師的主持下,我們班的課堂討論發言踴躍,辯論熱烈,同學年少,敢想敢說,各抒己見,很少有冷場的現象。一方麵是由於老師善於引導,另一方麵是同學準備充分,思想活躍。我喜歡聽不同意見的辯論,更愛聽吳老師最後10分鍾的總結性發言。他的發言除了評述課堂討論的優缺點,還常提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同學自己動腦筋,查資料,深一層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為幫助同學們學好所開設的課程,人民大學還建立了主講教師下年級個別輔導的製度。時間——晚自習,地點——離學生住址較近的一個小教室。一般是一個晚自習安排一位主講教師。同學們在學習中有什麼不理解的或有什麼問題需要找老師探討的,都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向老師請教。吳老師下年級輔導時,我經常去旁聽或請教。開始時,我是站在一邊,看別的同學怎樣向老師提問,老師又是怎樣解答,看看這位不苟言笑的老師在個別輔導時是否還那麼嚴肅。幾次旁聽之後,覺得這位老師還比較平易近人,解答問題深入淺出,讓人銘記不忘,這才大著膽子去向老師請教。開始請教時,還有點怯生生的,問一兩個問題就趕緊退場。後來,我去請教的次數越來越多。再後來,隻要吳老師下年級輔導,我都要抽點時間想點問題去和他交談。交談之後,仍舊站在一邊當旁聽生。我覺得他的答疑太棒了,非常“解渴”。他非常了解學生為什麼對這個問題提出疑問,疑問的症結何在,而後對症下藥,幾句話就撥開疑團,真是言簡意明,畫龍點睛。漸漸的,我們熟悉了。有一次輔導完,我問他是哪裏人?他說:“福州。”他也問我是哪裏人,我說:“龍岩。”哦,原來我們還是老鄉,都是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