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2 / 3)

自從人類曆史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不僅全人類解放和發展有了劃時代的明確方向,學術研究也有了更嚴密的科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據這一科學方法,在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聯係到《叢書》的撰著時,我認為下列幾點應特別引起重視。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貫串在馬克思實際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的主線,離開了它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隻有切實掌握了客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前者為“實事”,後者為“求是”,二者相結合,就叫實事求是。事不實則非誇即誣。為了弄清情況,就必須對情況的本質與現象、整體與局部、真與偽、精與粗,作出區別、梳理和取舍,這樣才能掌握情況的實質,達到“實事”的要求;然後進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觀臆測的假象,並驗證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類曆史前進方向,是否反映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達到“求是”的要求。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功夫,是對每個傳主的功、過、是、非作出公正評價的必要前提。不論古今中外,對曆史人物過高或過低的不公正評價,大都由於未能認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緣故。

二、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批判的學說,而批判是為了繼承、發展和創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既要繼承發揚傳主業績和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極因素。凡傳主業績和思想中體現了諸如愛國主義、民主意識、科學見解、藝術創造和艱苦奮鬥、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曆史前進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諸方麵有顯著成就等積極因素者,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繼承和弘揚,並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風;凡反映有諸如封建迷信、專製獨裁、愚昧落後、喪失民族尊嚴和違背科學進步等消極因素者,必須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極影響,而消極因素經過徹底批判後可轉化為有益的教訓;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混者,更當加以認真清理和揚棄,既發揚其積極因素又摒棄其消極因素。我們力求一點一滴、切實認真地探索各個傳主思想和業績中珍貴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從事的繼往開來偉大曆史工程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