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是發揚學術民主、促進學術繁榮的正確原則和巨大動力。前者強調一個“齊”字,後者強調一個“爭”字,是表示學術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突出的是統一與和諧,後者突出的是區別與爭論;兩種狀態又統一於不斷地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轉化的持續發展提高過程之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體現在撰著評傳時,應從“齊放”和“爭鳴”出發,綜合中外各個時期對有關傳主的不同評價,吸取符合客觀存在的對的東西,摒棄其違反客觀存在的不實的東西,然後創造性地提出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趕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時,對整個《叢書》而言,也有個共性、個性又統一又區別的問題。這就是一方麵作者應把“實事求是”、“批判繼承”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幾點作為大家的共性(統一與共識);另一方麵,對每部評傳的立意、結構和行文(文體、文風和文采等),則主要是作者的創造性思維勞動和雅俗共賞的文字表達藝術的成果,是彼此的個性(區別),不宜也不應強求一律。評傳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發揚這一個性,力求在對每一傳主的評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積極因素,使之和正在變革中國麵貌的偉大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融為一體,豐富其內容,促進其發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傳主思想業績的一般性詮釋上。
我認為,以上三點大體上可以表達《叢書》所遵循的主要指導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叢書》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特別感謝《叢書》的名譽顧問和學術顧問。他們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指教,使《叢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更要感謝所有承擔評傳撰著任務的老中青學者,他們都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對學術,對民族,對曆史負責的研究成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合作,《叢書》工作的開展是不可能的。《叢書》副主編和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出版社,在製定《叢書》規劃,約請和聯係國內外學者,審定書稿以及籌劃編輯出版等方麵,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的辛勤勞動是《叢書》能按預定計劃出版的必要前提。
現在《叢書》開始出版了,我作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於使命感而醞釀已久的設想終於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實現,心情怡然感奮,好像回到了青年時代一樣,體會到“不知老之將至”的愉悅,並以這種愉悅心情等待著《叢書》最後一部的問世;特別盼望看到它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珍貴遺產方麵,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方麵,在促進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曆史性偉大事業中,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以一顆耄耋童心,默默地祝願這一由一批老中青優秀學者經長年累月緊張思維勞動而作出的集體性學術成果能發出無私的熠熠之光,緊緊伴照著全民族、全人類排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走向和平、發展、繁榮、幸福的明天!
熱誠歡迎國內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以匡不逮。是為序。
199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