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9歲那年,一心想讀書識字,可是那時沒有學校,識字的人很少,找個老師都很困難,況且他家裏又是這樣貧窮。管仲有個好朋友,名叫鮑叔牙,兩個人從小在一塊玩耍,十分要好。鮑叔牙比管仲小1歲,從小也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想當一名指揮千軍萬馬的將領。兩人誌同道合,一起練武,一起射箭,形影不離。鮑叔牙家和管仲家相距很近,鮑家雖然不是大戶,但比管家富裕得多。一天,鮑叔牙要去念書了,管仲聽了很羨慕,回到家給母親說了自己的心願,母親也想讓孩子念書,可是怎麼能拿得起學費呢?所以一直也沒敢給父親提這件事。管仲仍然在家做些雜活,有時練些武藝。自從鮑叔牙上了學,管仲感到非常寂寞,隻要鮑叔牙一放學,管仲就去找他玩。有時鮑叔牙不能按時回來,管仲就去接他,因為鮑叔牙上學的地方離村子有七八裏的路程。
鮑叔牙一回來,管仲就問他學了些什麼功課,叫鮑叔牙把功課教給他。後來就把鮑叔牙的書晚上拿回家中,抄寫一夜,第二天一早就送給鮑叔牙。就這樣,鮑叔牙白天學,他夜裏學。兩年過去了,管仲的字寫得很工整、秀氣,學習的成績也超過了鮑叔牙。一次,管仲做了作業,叫鮑叔牙帶給老師看。老師一見,讚不絕口,說:“這是個有才華的孩子,為什麼不來念書?”鮑叔牙回答:“他家裏很窮,拿不起學費。”老師聽了,臉上的笑容消失了,感歎地說:“可惜啊!人才!貧窮埋沒了多少人才啊!”老師來回地踱著步子,心情很沉重,他走到鮑叔牙跟前說:“你明天就把管仲領來念書!”
鮑叔牙知道老師是個愛惜人才的人,但他還是擔心地問:“老師,管仲家裏很窮,他拿不起學費啊?”
“不要緊,明天就叫他來吧!”老師懇切地說。
鮑叔牙聽了十分高興,放了學連家也沒回,就去告訴了管仲。這突如其來的喜訊,怎能不使管仲心花怒放呢!上學的願望就要實現了!他一蹦三跳地跑去告訴母親,說:“明天我要和鮑叔牙一塊去念書啦!”母親搖搖頭說:“算了吧,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管仲急忙解釋說:“真的,是老師讓我去的,是不收學費的。”
“哪有那麼好的事啊!上學還能不交學費?”母親還是不信。
後來,鮑叔牙把事情從頭至尾地說了一遍,母親才相信了。於是,母親就和父親商量,起初父親不同意,經過母親好說歹說,最後才勉強答應了下來,決定第二天由母親領著孩子一塊去拜見老師。
母子倆高興得一夜也沒睡。母親把管仲的衣裳補得整整齊齊,第二天一早就領著管仲去拜見老師。管仲向老師磕了一個頭,算是給老師的見麵禮。
從此,管仲就和鮑叔牙一同上學了。管仲拿不起學費,就拿些糧食和布匹送給老師,作為學費。他學習很刻苦,不管刮風下雨,天氣多麼炎熱和寒冷,從來沒有曠過課,也沒有遲到和早退過,每天放學回來,都學到深夜。
古時候,人們對寫字是很講究的,把字比作人的儀表,並且通過字來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才華。那時管仲刻苦地練習寫字,每個字都寫幾十遍,超額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他一有空就用樹枝在地上練字,因此,在學生中他的字寫得是最好的。對於學習的各種知識,管仲都用心思索,博學強記,因此,他的學習成績在60多名學生中名列第一。老師非常喜歡他,把他作為自己重點培養的對象,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他。他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典籍都毫不保留地借給管仲閱讀。那時書都是用竹片和繩子連成的,一卷書就有好幾斤重。管仲除了學習功課外,閱讀了大量的曆史、地理、天文、兵法、詩書等經典書籍。他都在夜間閱讀這些書,每天放學回家,總是向老師借很多書。那時既沒有電燈,又沒有煤油燈,照明全靠鬆明子。淮北平原鬆明子很貴,管仲點不起,就在院子裏,借月光閱讀。如沒有月亮,冬天靠白雪照明,夏天捉些螢火蟲照明。管仲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從老師那裏借來的書按時讀完,第二天還給老師。一有空,管仲就向老師請教各種知識,老師也給他講些政治理論,比如如何治國,如何治民,如何治兵,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管仲的腦子裏。
管仲13歲那年冬天,父親被官府征去服徭役,在蓋王宮時不幸摔死了,母親哭得死去活來,也得了慢性病,家境更加貧困了,管仲就不得不離開學堂,回家種地,奉養母親,但是他還是堅持借書閱讀。管仲是個孝子,很孝敬母親,每天給母親做飯、熬藥,小心翼翼地伺候母親。為了給母親治病,他把家裏的4畝地賣掉了3畝,家裏窮得連鍋也揭不開了,管仲有時一天隻能吃一頓稀飯,也設法保證能夠讓母親吃飽。後來管仲不得不靠打獵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