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成為齊國公子的老師(1 / 2)

管仲與鮑叔牙輾轉之中,來到了齊國,得到了齊僖公的賞識。齊國是當時諸侯國中的大國。《國語·鄭語》說:“及平王之末,秦、晉、齊、楚代興。”開國君主薑太公以軍功封國。作為西周初創時期的軍事支柱,齊國有“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的特權,因而奠定了軍事強國的基礎。同時,薑太公采取了開明的政治製度和開放的經濟政策,使齊國成為經濟強國。因此,齊國爭霸具有先天的有利條件。

齊莊公是薑太公後第十二世國君。薑太公去世後,丁公呂、乙公得、癸公慈母、哀公不辰相繼在位。齊國自哀公時起,統治出現混亂。哀公耽於田獵,荒於政事,並與鄰國紀國有隙。周夷王三年(前887年),紀侯向周天子進讒言,哀公被召至京室,受烹而死。周室改立哀公弟呂靜為齊君,是為齊胡公。齊宮室內部矛盾重重,爭權奪利異常激烈。為鞏固統治,齊胡公將齊都由營丘遷至薄姑。哀公同母弟呂山怨恨胡公,與其黨率營丘人攻殺胡公,自立為君,是為齊獻公。齊獻公將胡公子盡行驅逐,並將齊都由薄姑遷回營丘,易名為臨淄。獻公後兩傳至厲公無忌。齊厲公暴虐無道,國難民怨。齊胡公子趁機發難,國人積極響應,攻殺厲公。在混戰中胡公子也全部戰死,於是立厲公子呂赤為君,是為齊文公。齊文公總結混亂不已的教訓,為消除隱患,將參與殺害厲公的70餘人全部誅殺,從而穩定了齊國局勢。齊文公兩傳至齊莊公。齊國在經曆了兩次遷都、三次大的動亂之後,終於迎來了一個複興時期,史稱齊國中興。

齊莊公於公元前794年即位,卒於公元前731年,在位64年。莊公在位期間,即莊公二十四年(前760年),犬戎殺周幽王,西周滅亡,次年平王東遷洛邑。在周王室大變動時期,齊國卻相對穩定,國力日強。莊公卒後,齊僖公即位。僖公在位33年。莊、僖二世,近百年,社會穩定,成為與秦、晉、楚並立的大國,並成為一時的盟主。

齊僖公十一年(前720年),在齊、鄭廬之盟後,齊僖公與鄭莊公又在齊地石門盟會。齊僖公十四年(前717年),又與魯隱公盟會於艾。魯為周公封國,齊、魯本來同為周王室在東方的屏障。周公、太公同為周室的股肱重臣,夾輔周成王。成王曾經賜約於齊、魯:“世世子孫無相害。”但到了西周末期,齊、魯交惡。至艾之盟會,恢複了齊、魯之間傳統的友好關係,形成了齊、鄭、魯三國同盟。到齊僖公十六年(前715年),僖公又調解宋國、衛國與鄭國的關係,與宋、衛、鄭三國盟於瓦屋,結成了齊、魯、鄭、宋、衛五國同盟,而齊僖公為盟主。齊僖公率盟國假王命以征伐,其中也包括征伐不奉王命的盟國,如齊僖公十七年(前714年)秋,因宋國不尊周室,鄭人奉天子之命要求伐宋。次年夏天,齊、魯、鄭三國聯軍打敗宋師。齊僖公十九年(前712年),僖公以許國不供職貢為由,率齊、魯、鄭三國聯軍討伐許國,並攻下許國都城。當然,齊僖公的盟主地位還不十分鞏固,盟國之間矛盾錯綜複雜,時離時合,有時甚至兵戎相見。特別是僖公晚年,一心圖謀征伐紀國,而魯、紀交好,由此而導致盟國的徹底分化。齊與宋、衛、燕攻紀,而魯、鄭救紀,結果以齊僖公的失敗而告終。不過,在十幾年間,齊國一直處於大國盟主的地位,所以,《國語·鄭語》說:“齊莊、僖於是乎小伯。”

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諸兒,次子糾,三子小白。齊僖公很重視公子糾,便讓召忽和管仲精心輔導公子糾,同時也下令讓鮑叔牙當公子小白的老師。公子小白性格內向,小時少言寡語,顯得愚笨。因此,鮑叔牙對此任十分不滿,便假托有病,閉門不出。管仲和召忽上門探病,見鮑叔牙在家中悶悶不樂,神情甚是沮喪,卻不似有病的樣子。管仲問發生了什麼事。鮑叔牙說:“俗語說,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現在君侯一定覺得我才能不濟,才讓我做公子小白的師父。”管仲問:“那又怎樣,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鮑叔牙憤憤地說:“好什麼呀?小白年幼,又是庶子,且生性笨拙,將來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君侯讓我來幹這件事,這不是明擺著要棄我不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