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拜相之後,對內改革內政,發展經濟,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開始了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艱辛曆程。
管仲建議桓公先修內政,後圖外事。他對桓公說:“如果本國的內政得不到治理,那麼我們對外的正義行動,也不會得到諸侯的信任。必須先在本國內政的治理上做出榜樣,才能使諸侯親附我們。”
管仲對於富國圖霸,早已深思熟慮,成竹在胸,他獻出了一整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人才選拔的改革方案。
在國家的行政建製方麵,他提出了“叁其國”、“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方案。
桓公問:“叁其國是怎麼回事?”
管仲說:“叁其國,就是對國都的居民實行三分管製法。把國都中的工、商和士三種居民,劃分為21個鄉,其中6個工商鄉,15個士鄉,而分別由公(指齊桓公)和上卿高子、國子3人率領:公率領11個鄉(6個工商鄉加5個士鄉),高子率領5個士鄉,國子率領5個士鄉。相應的,國政也分為三項,建立三官製度加以管理:立三宰以管理官吏,立三族以管理工匠,立三鄉以管理市井,立三虞以管理川澤,立三衡以管理山林。”
桓公問:“伍其鄙又是怎麼回事?”
管仲說:“伍其鄙,就是對郊外的農民按軌、邑、率、鄉、屬五級組織編製起來。五家為一軌,設一軌長;六軌為一邑,設一邑司;十邑為一率,設一率長;十率為一鄉,設一鄉良人;三鄉為一屬,設一屬帥。凡軍事由屬來管理,民政則由鄉管理。每五屬則設一大夫統領。”
桓公問:“定民之居、成民之事,是怎麼回事?”
管仲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份的人,是國家的基石,不可以使他們雜處在一起;雜處,就容易引起混亂,人們就會不專本業而見異思遷。應該使士和士住在一起,農和農住在一起,工和工住在一起,商和商住在一起。把士安置在學校周邊,把工安置在靠近官府的地方,把商安置在市井的周圍,把農安置在田野附近。”
“讓士住在一起,這樣父與父之間談論道義,子與子之間談論孝道,作為人臣的就談對於君主的尊敬,年幼的則談敬愛兄長。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裏,人的思想就會安定,長大就不會見異思遷。這樣即使父兄的教誨不用整飭就能做到最好,學習也能輕而易舉地掌握。所以士的後代永遠為士。”
“讓工住在一起,了解四季的不同需求,辨別物品的優劣和器材的用處,選取最合適的物品來用,彼此交流自己的長處,互相借鑒學習。每天都從事這種工作,讓自己的產品遠銷各國。幼小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自己祖輩父輩的工作,長大後也就不會見異思遷了。工匠的後代永遠都是工匠。”
“讓商人居住在一起,了解四季中人們的不同需求,查看本地所擁有的物品,確定它的市場價格,肩背著或者牛車拉著,把自己的物品運到需要它的地方去,用自己所擁有的換取自己所沒有的。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並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麼商人的後代將永遠是商人。”
“讓農民住在一起,了解四季的農事,根據季節的變化來選擇要用的農具,到了冬天就鋤去雜草,等待耕作。該耕種的時候,就深翻土地,等待及時好雨。及時的好雨過後就要扛著鋤頭從早到晚開始勞作,把自己的體力汗水灑落在土地上,這樣農民的後代就永遠是農民。可以選拔其中的優秀者出來做官,他們一定值得信賴。”
“這樣,士、農、工、商所從事的職業就可以世代相傳,從而使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這就叫作定民之居,成民之事。能做到這樣,就可以使基石牢固,國家穩定。”
此外,管仲還向桓公提出,對齊國的舊法作一次全麵的審查,該改的改,該廢的廢,擇其善者而用之,而取舍的標準,則主要看是否符合世俗(即現實)的需要,“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深知,要完成霸業,必須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管仲提出:“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隻有國家的財物多了,才能吸引遠方人民的歸附,隻有荒地得到廣泛的開墾,才能把農民留下來;隻有裝糧食的倉庫充足了,人民才會懂得禮節;人們隻有吃飽穿暖了,才知道何為榮何為辱。”管仲正是按照這樣一套先富民教民,後富國治國的思想,進行了一係列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