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學時代的跨國“遊擊戰”(3 / 3)

下麵就是使我作出此項計劃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傾向於作抽象的數學的思考,而缺乏想象力和實際工作的能力。我的願望也在我心中激發了這樣的決心。這是很自然的事,人們總是喜歡去做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何況,科學職業還有某種獨立性,那正是我極喜愛的。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16歲的阿爾伯特已經具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並且根據自己的特點去尋找未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個計劃是少年阿爾伯特向科學進軍的宣戰書!

1895年10月,阿爾伯特到瑞士的蘇黎世參加瑞士聯邦大學的入學考試。

蘇黎世是中歐地區著名的科學知識發源地。風光秀麗和政治中立的瑞士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被追捕的流亡革命者、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青年。

可是,對阿爾伯特來說,考試並不順利。

晚年的愛因斯坦曾經用充滿愧疚的語言,描述了他參加考試時的心情:

我那時雖然隻是個一無所長的青年,但卻是一個吸取了若幹專門知識(連帶許多問題)的恣意任性的自學者……我渴求更深的知識,然而沒有掌握這些知識的足夠能力,再加上我的不太好的記憶力,我就這樣走上對我說來很不容易的科學道路。我懷著對自己的能力毫無把握的心情,去參加入學考試……

當然,阿爾伯特的數學和物理學考試的成績是極其出色的。

在幾何和物理學考試中,阿爾伯特使用了任何中學課程都絕對沒有講過的解題方法,使老師們目瞪口呆。他們完全清楚,這個學生已經掌握了高等分析原理,熟習解析幾何,甚至擺弄過微積分,研究過以太之謎。

阿爾伯特轟動了聯邦工業大學。

教授們小聲地互相轉告著發現了一個出色學生的消息。不少知名的教授聽了傳聞,也趕來要親眼看一下這位“神童”。

就連校長也在阿爾伯特身邊走來走去,偷眼觀察這個“怪”學生。

阿爾伯特卻對人們的注視公然報以做鬼臉的調皮相。可是,接下來的法文、植物學、動物學和德文,阿爾伯特統統考得一塌糊塗。

校長忍住笑,看著這個剛才還感覺良好,現在卻神情沮喪的青年,大聲說:“青年人,你的事不是完全無法挽回的。考試失敗了嘛,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事,朱塞丕·維爾第也碰到過,他考米蘭音樂學院時沒有被錄取。還有查爾斯·達爾文,由於‘能力低’被愛丁堡大學開除了出來!……你說你沒有中學畢業文憑,那沒有什麼,你隨便進一個瑞士州立中學的最高一班,一年之後我們不用考試就錄取你……”

阿爾伯特既失望又悔恨。

他想到家裏緊張的經濟情況,想到媽媽那充滿慈愛而又憂慮的目光,想到自己立下的“軍令狀”……

阿爾伯特懷著懊喪的心情,來到了離蘇黎世不遠的阿勞。

這座依山傍水的小鎮,有著美麗的景色,充滿自由祥和的氣氛。阿爾伯特住在阿勞州立中學一位教師溫特勒先生的家裏。

第二天,溫特勒先生熱情地領著阿爾伯特參觀阿勞中學,告訴他哪裏是文學教室、哪裏是數學教室、哪裏是物理實驗室和化學實驗室。

溫特勒先生充滿自豪地告訴阿爾伯特:“我們學校像大學一樣,教室不固定,每一門課都有專門的教室。學生要按照課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專門教室去上課,而不是固定在一間教室裏。”

阿爾伯特看著這座在阿勞這樣一個小鎮來說規模已經算是很大的州立中學,心中祈禱著但願這所中學不要像慕尼黑的盧伊波爾德中學一樣才好。

事實證明,阿爾伯特的擔憂是多餘的。

阿勞中學的教風淳樸自然,老師們的思想很開通,他們不讚成用權威的棍棒和名利的誘餌做教育的手段。他們主張學生自我負責,老師的責任就是向學生展示知識和科學的魅力,點燃他們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的智力自由發展。

溫特勒先生是講授德文和曆史的教師,淳樸熱情,學識淵博,采集鳥類標本是他的業餘愛好。他常帶著學生到山裏去遠足,采集動植物標本。一路上歡聲笑語,嬉戲打鬧,沒人認為這是老師和學生,完全是一位大哥哥在領著弟弟妹妹們玩耍。

阿爾伯特和溫特勒先生之間,既是師生,又是朋友,同時又是房東與房客。兩人朝夕相處,溫特勒先生開朗健談的性格對阿爾伯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阿爾伯特對生活的熱愛、青春的朝氣和活力迸發了出來。盧伊波爾德學校裏那個怯生生不愛說話的少年,現在變成了笑聲爽朗、步子堅定、神色剛毅的青年人。

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喜歡上了學校生活。他在去世前不久寫道:“這所學校,由於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賴外界權威的教師的思想,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有一位阿爾伯特當年在阿勞中學的同學,後來也回憶起阿爾伯特那種充滿自信的有力步伐以及他臉上經常帶著的那種微帶嘲諷意味,“不顧是否會冒犯別人而敢於表達自己意見的大無畏的表情”。

阿勞中學的自由氣氛,又讓阿爾伯特開始了他科學的思維。無數次的山間漫步、水邊徘徊,使他頭腦中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跟著一道光線跑,他將看到什麼呢?

同學們聽了哈哈大笑,責怪阿爾伯特竟然想出這樣一個怪誕的問題。

阿爾伯特對同學們的嘲笑不以為然,他又去問物理學老師。

可是,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物理學家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但有位學術造詣很深的物理教師卻認為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義。

應該說,對這個問題的提出和思考,是阿爾伯特邁步走向使他揚名世界的相對論的開始。按照阿爾伯特的性格,他認準的事情,是絕不會輕易改變的。

在瑞士的所見所聞和實際生活,更加堅定了阿爾伯特不做德國人的決心。他多次寫信向父親重申自己的要求。

經不住兒子的不斷懇求,海爾曼向有關當局提出了申請。當局接受了這一申請,宣布從1896年1月28日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再是德國公民。

1896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順利地從阿勞德語中學畢業,以下列分數(規定最高分數為6分)拿到了中學畢業證書:德語5分,意大利語5分,曆史6分,地理4分,代數6分,幾何6分,圖形幾何學6分,物理學6分,化學5分,自然曆史5分,繪畫(美術)4分,繪畫(技術)4分。

同年夏天,阿爾伯特再次報考瑞士的聯邦工業大學。他的報名單上國籍欄裏填的是:父母都是德國公民,本人無國籍。

聯邦工業大學的校長先生在眾多考生中一眼就認出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他沒有食言,批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因物理學和數學成績優異,免試入學。

一年前,阿爾伯特的那場失敗的考試,現在卻變成了最成功的考試。

從此,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