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31年日軍侵占中國東北後,愛因斯坦公開發表談話,強烈譴責日本的侵略罪行。此後,他聯合美國的14位著名科學家,向受國民黨迫害的“七君子”發來了聲援電報。

他還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組織了“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多座大小城市籌捐援華款項。

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經給予愛因斯坦高度的評價。他指出:猶太民族曾經出過兩個偉大的人物,一個是馬克思,另一個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一生,是謙虛謹慎、正直樂觀、樂於助人,時時處處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時時事事都願意伸出熱情相助之手的一生,體現出崇高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正如他的學生和摯友英費爾德在第一次見過愛因斯坦後,萬般感歎地說的那樣:“真正的偉大和真正的高尚總是並肩而行的。”

愛因斯坦本人對此問題則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他曾經指出:

“對於一代人和曆史的進程來說,偉大人物的道德品質或許要比他純粹知識的成就更有意義。”

作為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滿足過,更談不上驕傲。他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自己的“無知”:

“用一個圓圈代表我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有那麼多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而且圓圈越大,它的圓圈周長就越長,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麵也就越大。由此可見,我不懂的東西還多得很呢。”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愛因斯坦從不以“名人”“大科學家”自居,並且十分厭惡那些令人難堪的歌功頌德。

一次,紐約社交界的名人們要專門為愛因斯坦的成就而舉行一場舞會,被他婉言謝絕。後來,他是在好友、著名電影藝術家卓別林的多次邀請下才勉強赴會。

不出所料,許多人在會上開始對愛因斯坦進行令人肉麻的吹捧。愛因斯坦忍無可忍,一下子跳上椅子,大聲說道:

“謝謝你們給我說了那麼些好話。如果我相信這些話是真誠的,那我該是一個瘋子。因為我明明知道我不是一個瘋子,所以我不相信。”

在愛因斯坦50歲生日時,一些“好事者”大張旗鼓地為他辦生日宴會。可是,在祝壽會上,人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壽星”哪去了。後來才得知,為了躲避這些不必要的時間和金錢的浪費,少聽一些阿諛奉承的話,愛因斯坦早就躲到外人找不到的湖邊小屋裏去了。

類似的事例,在愛因斯坦的一生中實在多得無法計數。可是,在另外一麵,我們卻看到在和普通人,包括普通婦女、孩子的交往中,他是那樣的熱情、樂觀,並且富於幽默感。

1947年7月1日,愛達荷州一位和愛因斯坦素不相識的普通農民寫信告訴愛因斯坦,他已給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阿爾伯特”。他小心翼翼地問愛因斯坦,可不可以給他的兒子寫幾句話,待他長大後作為勉勵上進的“法寶”。

同年7月30日,愛因斯坦用英文寫了回信:

“雄心壯誌或單純的責任感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隻有對於人類和對於客觀事物的熱愛與獻身精神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那位農民收到信後,無比興奮,給愛因斯坦寄了一張兒子的小照片,並說他要把一袋愛達荷土豆送給愛因斯坦以示感謝。果然,沒過多久,一袋飽含一位普通農民的感激和敬仰之情的土豆,寄到了愛因斯坦家裏!

在普林斯頓居住時,一位鄰居家的小女孩經常來愛因斯坦家玩。小女孩的母親知道後,趕緊來道歉,埋怨孩子打擾了教授的寶貴時間。

這位母親萬萬沒有想到,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竟然風趣地回答:

“噢,不用道歉。她帶甜餅給我吃,我幫她做數學題。不過,我從她那裏學到的東西,恐怕比她從我這裏學到的東西還要多。”

愛因斯坦實在是太偉大了!他的科學貢獻,他的哲學思想,他的崇高品質,他的道德情操……所有的一切,是難以用有限的語言文字來完整準確表達的。

世界上已經出版了幾十種不同文字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作品,研究愛因斯坦的專家更是成千上萬。可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已經徹底地了解、完整地描述了愛因斯坦偉大的一生!

1979年,中國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教授在紀念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大會的報告中指出:

愛因斯坦離開我們已經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了,但是他的科學研究的成果,他的思想的光輝,他的道德的力量,依然活躍在人間;他所開創的科學的新紀元對整個人類生活的深遠的曆史意義,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我們今天隆重紀念他,就是要繼承和發展他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學習他不怕艱難險阻,不畏強權暴力,甘為真理而獻身,為正義而自我犧牲的崇高品德;學習他不迷信權威,不盲從舊傳統,隻服從真理,實事求是,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他在科學道路上永不故步自封,永不自滿自足,始終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學習他崇尚理性,關心人、尊重人,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專斷的民主精神;學習他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坦白胸懷;學習他為追求真理和為人民謀福利的始終如一的人生態度。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生死不朽,光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