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使貧窮的人富有,而貪婪使富足的人貧窮。

二十歲時起支配作用的是意誌,三十歲時是機智,四十歲時是判讀。

不要出賣美德換取財富,也不要用自由交換權力。

——富蘭克林

自從那位意大利的航海家在世人麵前把那枚雞蛋巧妙地立起,北美大陸便在世界麵前發展出一段全新的曆史。美國人以200年的鬥爭,營建了自己的新家園。今天,當她的兒女們自豪地回顧祖先的偉績,矗立於眼前的有一座座豐碑,而其中高大而厚重的一座便是他——本傑明·富蘭克林。

他是一座曆史之碑,他的生命史就是北美新民族形成、覺醒、最後通過戰爭獨立的曆史。他不僅自始至終投入了這場巨大變革,而且更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第一位領導者。

他是一塊智慧之碑,在人類的創造史上、在人類的發明史上,許許多多地方都留下了他鮮明的足跡。從文學到哲學,從政治到經濟,從物理到數學,從植物學到海洋學,人類探索世界的諸多領域都閃爍著他那深邃的目光。

他是一座道德之碑,他有獨善其身的崇高的人格追求,更有著兼濟天下的宏遠政治抱負。他既實現了個體道德的完美修養,又建構了一座追求精神的價值坐標。

從1706年這個偉大生命的誕生到1790年這顆巨星的隕落,他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畫出一個輝煌燦爛的光環。美國人懷念他,世界人民愛戴他,有人稱他為“美國聖人”,有人稱他為“美國革命之父”。德國的哲學大師康德則把他高度評價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說,古之大學問者,必經曆三種階段,並分別借用晏殊、柳永和辛棄疾的下述詞句來描述這三種階段的情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驀然回首時的喜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這個期望對大多數人而言都中途破滅了。而他,一個北美洲普通商人的孩子卻實現了。當他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他說:“如果有人提議我重新活一回的話,我很樂意把我的一生從頭再重演一遍,我僅要求像作家那樣,在再版時有改正初版時某些缺陷的機會。”人生的再版當然不可能,即使一次成功的人生也不會例外。然而,人們對這位巨擘的敬仰卻是永遠的,他的每一種精神品德都要在後世人心中一次次刷新。而他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的精神,卻已經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那種境界,一個在大西洋彼岸,一個在東方古國,一位是實踐者,一位是評價者。也許,在人類的意義上,在人類衝破愚昧的藩籬、向著知識價值追求的道路上,其精神和風範總是相通相似的。

他的故事要從英國諾桑普頓郡的富蘭克林姓氏講起。

“富蘭克林”這一詞在成為姓氏之前是一個階層(自由民或小土地私有者)的名稱。當時的富蘭克林家擁有12.5公頃的自由領地,並以打鐵為副業。富蘭克林家族一直從事打鐵這一行業,他的伯父和父親都讓他們的長子學習打鐵,這也是家族的一條慣例。富蘭克林的祖父湯麥斯一共撫養了4個兒子,名字分別叫湯麥斯、約翰、本傑明和約瑟。

大伯湯麥斯跟他父親學會了打鐵。這個人稟賦極高,從小便很聰明,當地教區的大紳士看出他很有出息,便鼓勵他上學,通過一番努力,他真的獲得了書記官的資格。在任職期間,他一心撲在當地的公益事業上,為他的家鄉諾桑普頓郡做了不少事情,因此深受當地人的愛戴。直到他死後很多年,那兒的老人們還在講述他的故事。這給4年後出生的富蘭克林不知不覺地留下了一種深刻的印象。他似乎天生地繼承了大伯那種鐵匠般堅毅而熱情的性格。當地人說叔侄兩人很是相似,就連富蘭克林的兒子後來也頗為驚異地對他父親說:“湯麥斯如果死在你出生那天,人家也許會認為你是他投胎的呢!”

另一個對富蘭克林成長很有影響的人便是他的二伯約翰。約翰是個染匠,天性也非常聰明,並且極愛闖蕩。在富蘭克林很小的時候,他便渡海到波士頓來,在富蘭克林家住了好幾年。約翰在工作之餘還有一個強烈的愛好,那便是寫詩。寫好之後總要把它讀給富蘭克林聽,有時富蘭克林居然像一個小評論家似的評論伯父的每一首詩,哪處好哪處壞。日子久了,富蘭克林便也漸漸地愛上了詩。在伯父死後留下來的兩本4開的詩稿裏麵便有許多寫給富蘭克林的詩。約翰還非常迷信宗教,到處去拜訪一些著名的教士,與他們高談闊論那些玄妙的教義。為了便於記錄,他特意研究了一種速記法,後來他教富蘭克林也學會了這種方法。

富蘭克林的三伯叫本傑明,是一個很出色的政治家。他雖然地位不高,卻有著很強烈的政治熱忱和天生的政治敏感,並常常針對時弊發表議論。他經常為當地人做一些演說,對他們的權利和生活進行深刻的思索。富蘭克林長大以後曾從一個舊書商手裏偶爾得到了本傑明所收集的有關公眾事務的小冊子,盡管丟了許多,但剩下的還有30餘本,裏麵密密麻麻加了許多注解。三伯本傑明對政治的熱心關注以及那種創造力和闖蕩精神都在富蘭克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位伯父命名的。

富蘭克林的父親約瑟很早就成了家,大約在1682年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搬家到了新英格蘭。在英國時,因為他信奉的是受當地法律限製的非國教,他的活動常受到無理的幹擾。這對於對宗教信仰信守不渝的約瑟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在朋友的勸說與幫助下,約翰一家搬到了新大陸,希望在那裏找到宗教信仰的自由。他的太太來到新英格蘭以後又為他生了4個孩子。後來他的繼室又生了10個孩子。這樣,富蘭克林上麵便有了14個哥哥和姐姐,下麵有兩個妹妹。

約瑟是一個中等身材、體魄健美的男人,和他的哥哥一樣頭腦穎悟靈活,且還擅長畫畫,也稍懂一些音樂,他的歌唱得很棒,工作之餘常拿起提琴邊拉邊唱,每次都是那麼投入。他雖然不在鎮上做什麼官,但威信卻很高。鎮上有什麼大事小事或一些棘手的問題,總得向他請教。許多事隻要他一到場,說幾句擲地有聲的話後,問題便迎刃而解,並且那深刻的見解和正確的判斷力總叫眾人心服口服。他的性格很豪爽,又非常好客,常請一些很通達的朋友來家裏做客。他們漫談天下大事,分析著新大陸的一些矛盾和危機,一談就是一個下午,每每這時,他總讓富蘭克林兄妹坐在一邊傾聽。富蘭克林漸漸地對一些社會人生問題也產生了興趣,有時不免還要發表一些幼稚的見解。當然,有的時候富蘭克林聽得入了神,吃完飯,竟然連吃的是什麼都不記得。

富蘭克林的母親是一個體格健壯、賢惠和善的女人。她父親是一位虔誠而有學問的英國人,這使她從小便受到良好的家教。受這位很正統的英國人的影響,她對自己的子女的要求也很嚴格,從小便讓他們養成一種勤勞儉樸的習慣,並且很重視對他們的教育。這樣,富蘭克林在沒上學之前便已讀了很多的書,有時還能寫出一點小文章。由於他的聰明,家人和朋友經常誇獎他,說他將來一定會有大作為。於是,老約瑟便在眾人的鼓動下把富蘭克林送入文法學校讀書,那時他剛好8歲。

酷愛讀書的富蘭克林一進入學校,頓時驚呆了,多麼美妙的一個地方啊!一幢幢銀灰色的建築,高低錯落,樓尖那幾處高高的十字架筆直地插入白色的雲朵。拱形的窗框被紅褐色的明漆塗得很亮,在太陽下泛著溫暖的光。校園中許多樹木被修剪成各式的形狀,有的是個綠綠的球,有的像把張開的傘,有的則又像一座三角形的小山。平平的方磚路縱橫其間。許多披著波浪般金發的孩子眨動著那一雙雙睫毛長長的大眼睛,在花樹間奔跑著,玩各種有趣的遊戲……

富蘭克林被這個美妙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課堂上,他的思緒早已隨著老師那動聽的聲音馳騁翱翔,一會兒飛到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一會兒飛到高遠而深邃的星空,一會兒漂洋過海來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國,一會兒又鑽進變幻莫測的數字與圖像的魔宮。下課了,其他的小朋友都跑出了教室,而他仍呆呆地坐在那兒思索著頭腦中一串串神秘的問號。

對知識的極大興趣激發了他學習上刻苦與勤勉的勁頭。每一分鍾對他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就連放學路上他也總是嘟嘟囔囔地背著什麼。放學回家後,幫父親裝好燭芯(他當時正做蠟燭生意)後,就馬上趴在那張高大的書桌上看起書來,一看就是半個晚上。在勤奮的同時他又很善於思考。一次,老師問起一個關於航海的問題:一隻船上裝滿貨物,是讓前麵重一些好,還是讓後麵重一些好?其他的孩子都沉默了,這時富蘭克林站了起來。

“我認為應該讓後麵重些,讓船頭翹起些,這樣船走起來就會省力,”富蘭克林大聲說,“以前我遊泳便有過這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