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章的水晶印章王銘章犧牲後,他的隨從副官李少坤找來幾塊木板,將王銘章的遺體掩蓋起來。待到深夜,他避開進城日軍的圍捕,返回徐州,找到了軍長孫震,將經過作了彙報。
孫震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當即命令李少坤並另選8名精壯士兵潛回滕縣找回王銘章遺體。
日軍攻陷滕縣後,守備甚嚴,入城非常困難,李少坤等8人化裝成當地老百姓,又在群眾幫助下,於3月26日潛入滕縣城內。這時的滕縣城內滿目瘡痍,硝煙戰火,殘垣廢土。
當時城內陣亡的將士很多,李少坤等人已無法辨認出哪個是王銘章師長的遺體了。後來有人提議看看遺體身上有沒有什麼信物,大家在一位死者的衣袋裏,找到了一枚刻有“王銘章印”四個字的水晶章,遂確定這就是師長王銘章遺體,大家把遺體偷偷地運出了滕縣。
1938年4月,國民政府發出褒揚令,追贈王銘章陸軍上將。
王銘章遺體抵達武漢時,武漢有6000多名各界人士到車站迎接英靈。國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和追悼會。
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等送了“奮戰守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的挽聯。
張瀾為其遺像題詞:“席卷青徐勢正危,孤軍捍寇苦支持,一城守死悲羆家,千載留名說豹皮。部屬半為猿鶴侶,魂歸應是雨風時。恍然紙上須眉動,酣戰猶驚颯爽姿。”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在追悼會上發表了題為《把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化進無限的民族生命裏去》的講演。
武漢公祭儀式結束後,王銘章靈柩被運回四川老家,靈柩所到之處,群眾路祭絡繹不絕。忠骸運到新都縣後,新都縣各界人士舉行了盛大的迎靈儀式,隨後,王銘章被安葬於專祠墓園,數萬人在新都舉行公祭,數架飛機在空中散發宣傳他事跡的傳單,事後在成都少城公園鑄造了將軍騎馬銅像,表達了四川人民對抗日英雄的崇敬。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王銘章為革命烈士。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對其遺屬頒發了烈士證書,確定王銘章遺體的水晶印章則被送進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附:生平小傳
王銘章,1893年出生在四川新都小商人家庭。
1909年,畢業於新都高小,後考入四川陸軍小學。
1911年,參加保路同誌軍的反清鬥爭。
1912年,轉入保定軍官學校,後肄業離校。
1914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步兵科,在川軍劉存厚部任排長。
1916年,護國討袁戰役中負傷,升任連長、營長。後參加軍閥的成都巷戰,又負重傷。由於他勇敢善戰,由中下級軍官逐漸升職。
1920年,川軍整編後任第7師團長。
1924年,升任川軍第3師第25旅旅長。1925年,晉升師長。
1926年,改任第29軍第4師師長。
1935年,第29軍改編為第41軍,任41軍122師師長,授陸軍少將。1936年,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請纓抗日。
1938年初,奉命開赴徐州、碭山一帶布防,代理41軍軍長,任前方總指揮。
1938年2月,日軍沿津浦鐵路攻占兗州、曲阜、鄒縣。戰區司令部急令41軍開赴滕縣。在“有敵無我,有我無敵”拚殺中奮戰,王銘章腹部中彈,身負重傷,血流如注,為了不做俘虜,高呼“抗戰到底”,舉槍自戕,壯烈殉國。時年45歲。
第二十一章 八百壯士喪敵膽,孤軍營裏鑄英魂——記謝晉元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