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殺敵八百兵,
抗敵豪情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
說到倭奴氣不平。
這首充滿報國豪情的詩詞的作者就是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烈士團長謝晉元。
謝晉元,字中民,廣東蕉嶺縣人,生於1905年。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在全國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動下,上海軍民奮起抗敵,為保衛民族獨立的神聖事業譜寫了新的曆史篇章,其中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壯舉更是可歌可泣,傳誦千古。
1937年10月29日,這一天正是日軍攻占上海的第三天。
這天早上市民一出門,突然看到四行倉庫樓頂上飄揚著一麵中國國旗。
自從中國軍隊撤離後,上海濃煙翻滾的天空中,就隻能看到租界的英國米字旗、美國星條旗、俄國的三色旗和日占區的“膏藥”旗了。
3天前,與日軍苦戰了75天的中國軍隊,就像他們來上海時一樣,一夜就消失了。
占領上海後的日軍先是推倒了孫中山的塑像,繼而到處懸掛太陽旗——中國報紙稱之為“被正義的子彈打穿的一個血洞”的旗幟,並且在全城到處進行所謂的“搜查”。
《淞滬血戰麵麵觀》一書,這樣記錄日軍占領上海當日的情形,“逐室稽查,稍有懷疑,即予槍斃。登記各戶人員,到晚如有增減,即全部槍殺。男子手上老繭如與槍形吻合,即予槍殺。箱籠物件,年輕女子,劫掠一空,餘下男女老幼,一概在大腿上加蓋‘日本’二字的火印,不願加蓋者殺。”
現在,這些房頂上掛著“膏藥”旗,大腿上蓋著“日本”二字的中國人,看到了自己國家的國旗,使他們意識到,他們還是中國人,他們還在自己的家園。
當天的《申報》有一篇這樣的特寫:“天亮時分,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
在淪陷的上海,在數萬日本陸、海、空軍圍困中,升起上海市唯一一麵中國國旗的,就是謝晉元和他率領的名震天下的八百壯士。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歌中的謝團長指的就是謝晉元。
1937年7月,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件後,全麵打響了對中國的侵略戰。
1937年8月,日軍又在上海製造了虹橋機場事件,並以此為借口,向上海增派了數十艘艦艇和3000多名陸戰隊員。
8月13日,謝晉元所在的88師262旅在閘北率先向日本侵略者發起了進攻。
而就在5年前,“一·二八”淞滬會戰的戰火也是由閘北燃起來的。5年後的今天,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會戰的謝晉元所在部隊在此又打響了“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第一槍。
國民黨原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在其回憶文章《淞滬會戰紀要》中,這樣描寫謝晉元:
“世人鹹知謝晉元將軍——死後為蔣介石追認為少將——為一勇將,殊不知謝將軍智謀深遠,更是一位有著高度修養的參謀人才……”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日軍共投入了14個半師團,近30萬人,其中投入的海軍力量占全部海軍的一半,因此,打擊日本艦艇,特別是打擊日軍旗艦“出雲號”,也就成了中國軍隊的主要任務之一。
身為陸軍旅中校參謀主任的謝晉元,製定出了摧毀出雲艦的計劃——使用快速小火輪攜特種爆炸物對出雲艦進行偷襲。當時的《申報》這樣報道了偷襲結果:“彙山碼頭發生大火,謝同誌的計劃雖未全部達成,但已震撼敵軍,其後敵酋不敢再在出雲艦駐節,而黃浦江內敵艦,也遠向楊樹浦以東江麵移動,艦炮射擊一時陷於沉寂……”
同樣,淞滬會戰時對日軍造成重創的“鐵拳計劃”,也是由謝晉元負責製定作業並指揮實施的。張柏亭這樣回憶“鐵拳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