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8年11月到1939年12月,張自忠指揮所部接連在鄂北進行了幾次中小規模的戰役,殲敵不下4000人,其中尤以京山之役戰績最佳。國民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授予張自忠寶鼎勳章一枚。1939年5月2日國民政府又頒布命令,為張自忠加授上將軍銜。
1939年5月,日寇岡村寧次調集4個師團、2個旅團及坦克、炮兵、工兵等特種部隊約12萬人兵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張自忠一麵命令正麵部隊死守,一麵火速派2個師迂回到敵後方,兩麵夾擊日軍。張自忠親自率騎兵第9師及總部手槍營渡過襄河向敵猛攻,攔腰截擊敵軍主力,在田家集大敗日軍,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隨後第5戰區左右兵團全線反攻,一舉收複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
棗、宜會戰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1939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所屬第132師等部陣地進攻,雙方激戰7晝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敵作戰中樞的戰法挫敗敵人,他調第132師的第359團另配1個營,令其於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
臨出發前,他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
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當晚潛行30裏路,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正麵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大為恐慌。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猛烈反攻,打得日軍狂退60裏,大獲全勝。此次會戰中國軍隊共殲敵1萬餘人,其中張自忠右翼兵團殲敵4500餘人,繳獲軍馬74匹及大批軍用物資,此役史稱“襄東大捷”。
幾役之後,張自忠受到軍民的尊敬,老百姓美稱他為“活關公”。一首題為《頌張自忠》的詩這樣寫道:
“軍稱模範久馳名,誓與倭奴苦戰爭。
深夜出兵來殺賊,刀光閃爍氣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