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戰死後,東渡作戰的2000千官兵也與日軍拚殺戰死,凶殘暴虐的日軍也不得不佩服張自忠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日軍從一個市鎮通過,百姓們得知那具蒙著白布的屍體就是張自忠時,不約而同地捅到街道上,跪倒失聲痛哭。“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敵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遺體仔細擦洗幹淨,用繃帶裹好,用上好木盛殮將軍遺體,葬於陳家祠堂後麵的土坡上,墳頭立一木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後,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敵激戰兩晝夜,付出了200多人的傷亡,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
18日上午,張自忠遺骸運抵快活鋪,33軍團總部將士痛哭相迎。馮治安將軍含淚查看了張將軍傷勢,發現全身共傷8處,除右肩、右腿的炮彈傷和腹部的刺刀傷外,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額各中一彈,顱腦塌陷變形,麵目難以辨認,唯右腮的那顆黑痣仍清晰可見。馮治安命前方醫療隊將遺體重新擦洗,作藥物處理,給張自忠著馬褲呢軍服,佩上將領章,穿高筒馬靴,殮入楠木棺材,然後率眾舉行了莊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墓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國民黨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28日下午,國民黨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並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
此時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詞。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
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裏長山的官兵公墓。
1943年張自忠殉國3周年之際,周恩來著文這樣讚譽他,“其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雖死,但他一直活在中國人民心中。33軍團的士兵手冊上寫著:“是誰殺了總司令?此仇不報不是人!”他們悲憤地高唱著複仇之歌:“海有枯,石有爛,死了也不忘南瓜店。”半年後的1941年1月,張自忠的部下在湖北當陽地區奮力出擊,終於將圍困張自忠部的日軍第18旅團山武彥少將擊斃,為張自忠報了仇。
附:生平小傳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青年時期張自忠目睹列強欺淩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誌報國,於是棄學從戎。
張自忠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20師第39旅第87團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