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城鄉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製,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我們根據全省組織工作會議的部署,對全省14個市進行了麵上調研,並選取了莊河市、本溪縣、大石橋市、開原市、大窪縣等具有代表性的縣(市)重點調研,深入沈陽、阜新兩市,通過召開座談會、進村入戶實地走訪等形式,對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必須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近年來,我省堅持發揮城市的比較優勢,圍繞統籌城鄉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統籌城鄉黨建工作的六種機製:
1、城鄉共建的黨組織設置創新機製。一是建立城鄉聯合型黨組織。在堅持按照地域、建製村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對正處於城市化進程中的地區,整合毗鄰的城市社區和行政村,建立村居聯合型黨組織,錦州市目前共建立城鄉聯合型黨組織38個。二是建立村與機關事業單位聯合黨組織。在原有部門幫村基礎上,選擇相互聯係緊密的單位,建立村與機關事業單位聯合黨組織。開原市152個市直機關黨組織與117個村級黨組織結成共建幫扶對子,共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幫助村黨組織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全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三是建立專業型黨組織。積極探索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產業鏈、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相對集中點建立黨組織的做法。如大連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理念,形成了村黨組織設置“1+4”的基本模式。“1”就是將全市972個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4”就是黨總支下設的種植(養殖)業黨支部、新興產業經濟組織黨支部、外出農民工黨支部、老年黨員黨支部,使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更貼近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
2、城鄉互動的基層幹部人才支持機製。一是選派機關幹部駐村指導。根據農村工作需要,全省每年從縣鄉機關選派1萬餘名優秀幹部開展駐村指導工作,幫助村黨組織抓好新農村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二是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為解決村級組織後繼乏人問題,製定出台優惠配套政策,鼓勵和引導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使他們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截止目前,全省共選派16000多名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其中已有3210人進入鄉村兩級領導班子。三是利用城市資源培訓農村基層幹部。充分利用各級黨校、城市高校、職技院校、科研院所等教育資源,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教育培訓,提高農村黨員幹部素質。從2003年起,全省各級黨組織依托黨校係統舉辦了三期農村黨員幹部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大專班,共投入資金4200萬元,對3萬餘名農村基層幹部免費進行學曆教育。各地普遍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農村黨員幹部培訓基地,沈陽市2006年以來,共投入資金300餘萬元,聘請專家學者120餘人次,依托高校培訓村黨組織書記4500餘人次。
3、城鄉一體的流動黨員管理機製。重點是夯實工作基礎,構建“三個網絡”。即流動黨員信息網絡,社區、村以及街道、鄉鎮黨組織都建立了流動黨員管理台帳,縣級以上組織部門層層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流動黨員管理網絡,在“兩新”組織、工業園區、商務樓宇、集貿市場等流動人員聚集地建立黨的組織,2007年以來全省共新建基層黨組織8800多個,其中專門為流動黨員建立的黨組織700多個,先後有7100多名流動黨員編入各類黨組織,動態比例保持在90%以上;流動黨員服務網絡,大力推進黨員服務中心(站、點)建設,目前全省已建立黨員服務中心(站、點)10029個,實現了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站、點)的全覆蓋。同時,加大服務力度,開展“三幫”活動。即幫助就業再就業,2009年以來全省為流動黨員舉辦就業培訓班100多班次,培訓流動黨員10000多人次,幫助1000多名流動黨員實現了再就業;幫助自主創業,全省流動黨員已引進項目30多個,創辦生產服務項目200多個,帶動就業近萬人;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全省各級黨組織共走訪慰問流動黨員5300多人,結成幫扶對子1510個,為流動黨員送去慰問金及生活用品價值100多萬元,辦各類實事好事2萬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