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前我省青年群體思想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1 / 2)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是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力量。青年人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安危,關乎民族命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指出:要“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了進一步掌握當前我省青年群體思想現狀,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積極的道德品質,更好地為遼寧全麵振興服務,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對全省青年思想政治情況,特別是重點對省內大學生、企業青年、進城務工青年、農村青年等四類青年群體開展了深入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我省青年思想狀態穩定、健康、向上,政治態度積極,絕大多數青年認為,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指導我國發展的科學理論,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適合中國國情;大多數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較高的認同感,擁護我國現有政治製度、經濟製度;青年肯定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三者關係能形成統一認識;在貧富差距、腐敗、群體性事件等社會問題上,大多數青年能夠理性看待,相信我們黨最終能夠處理好這些問題,帶領人民走向幸福安康的生活。這表明,當前我省青年思想狀況呈現主流穩定、進取務實和健康向上的總體態勢。但也存在一些傾向性問題和消極、模糊等現象,反映出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導。

一、青年思想狀況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當代青年是在改革開放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社會各方麵對青年的教育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青年的成長麵臨著更加開放的國際國內環境,這為廣大青年了解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接班人的鬥爭也日趨尖銳和複雜,他們利用各種途徑加緊對我青少年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轉型和體製轉換進一步加快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樣化,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正在豐富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但一些醜惡現象和消極腐敗現象也給青年人的成長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麵影響。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給青年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

各類青年思想狀況、政治態度存在明顯差異。受社會各方麵的客觀因素及青年自身素質狀態影響,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進城務工青年和農村青年社會地位、競爭實力處於劣勢,對自身滿意度較低,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心理上,壓力都比較大,對現有的條件普遍表示無奈,更關注於自身保障、收入、工作條件等息息相關的事情。而大學生和企業青年思想活躍、訴求較多,但心理素質弱,自我控製能力差,價值目標多樣化,同時帶有明顯的務實傾向,個人色彩濃厚。

青年人對我國的一些根本性政治性問題、理論性問題深層次理解不夠,認識有待提高。青年人對我國的根本政治問題普遍認同,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一些理論問題的理解上,多數青年隻有直觀感性認識,不能係統進行深刻闡述,存在愛國主義熱情高,共產主義信仰低,入黨動機功利化的現象,不能很好的將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融為一體。尤其是進城務工青年和農村青年,對國家大事、社會問題的關注不多。對於國家體製、改革開放、社會貧富差距等方麵認識差異性較大。一些青年人認為,深層的政治理論離自己很遙遠,沒精力關注也沒必要關注。

青年人對腐敗問題反應強烈,對黨整治腐敗寄予厚望。青年人普遍對腐敗問題非常痛恨,對腐敗現象嫉惡如仇。同時,大多數青年能夠將腐敗官員與我黨的執政地位分割開。絕大多數青年表示官員腐敗自古存在,多數是官員個人貪心私念所致,能夠充分肯定黨懲治腐敗的決心和力度,希望黨繼續加大治理腐敗的力度。

青年人對宗教信仰態度模糊,缺乏理性認識。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青年人、甚至部分青年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比較淡漠和迷茫,出現“三強化、三淡化”的現象,即強化個人主義、淡化集體主義,強化雇傭觀念、淡化主人翁意識,強化拜金主義、淡化奉獻精神。宗教意識乘虛而入,頻繁活動,將自身信仰在青年中滲透傳播。當前,有的青年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生活的態度,此問題在農村青年身上更為明顯。多數農村青年對信仰宗教並不反感,而且有部分肯定的傾向,據統計有22.76%的農村青年認為信教使人心靈向善,認為信教值得提倡。這些問題都必須要引起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