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西楚霸王——項羽(1 / 1)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軍領袖,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著名軍事家,“勇戰”派代表人物,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名強悍武將,更是力能舉鼎氣壓萬夫的蓋世豪傑。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

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誌向遠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路過吳中,大家都紛紛跑去看秦始皇的風采。項梁和項羽也在人群之中,項羽看著秦始皇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的樣子,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令叔父對他刮目相看。

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後,各地英雄紛紛響應,項梁和項羽也揭竿而起。項梁起義後,許多地方上的英雄紛紛率隊伍投靠項梁,不久,他手下的士兵就達到了六七萬人。

公元前207年,項羽為次將,隨宋義率軍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軍隊。行至安陽,宋義隻顧個人享樂,而士兵卻忍凍受餓,項羽一怒之下,在帳中斬了宋義,並假楚王名義向軍中命令:“宋義與齊陰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死他。”於是眾人擁立他為上將軍,接著項羽又派人殺了宋義之子。

項羽率兵救趙,此時趙王歇在秦將章邯和王離的進攻下,正處在危急之中。當時來救援的諸侯軍有十幾路,均不敢與秦軍交戰,隻在營壘裏作壁上觀。項羽親率主力渡過漳河,下令每人隻帶三天的幹糧,沉沒全部渡船,砸毀飯鍋,以此向士兵表示要決一死戰,決無生還之心。楚軍人人死戰,無不以一當十,終於九戰九捷,大破秦軍。此一戰,項羽威震各諸侯國,成為諸侯上將軍,各路諸侯都歸他指揮,項羽驍勇善戰的威名也傳遍了天下。

公元前206年,項羽殺進鹹陽,火燒秦朝宮殿,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劉邦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製劉邦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為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卷土重來。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劉邦便乘隙東進。公元前208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項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劉邦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複失地心切,鬥誌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鬥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衝。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劉邦隻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劉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劉邦再戰,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這期間,劉邦采取了正確的作戰方法,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雙方力量由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

漢高帝五年(前202),劉邦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楚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麵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驚駭,便借酒澆愁,並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隻剩二十八人,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橫劍自刎而死,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