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襄王與群臣飲,酒酣,王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誌。史起興而對曰:‘群臣或賢或不肖,賢者得誌則可,不肖者得誌則不可。’王曰:‘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對曰:‘魏氏之行田也一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與不忠,不可效也。’魏王無以應之。明日,召史起而問焉,曰:‘漳水可以灌鄴田乎’?史起對曰:‘可’。王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為也’。王曰:‘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人盡聽子矣’。史起敬諾,言之於王曰:‘臣為之,民必大恐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雖死藉,願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諾’。使之為鄴令。史起因往為之。鄴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與歌之曰:‘鄴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使民知可與不可。則無所用矣。賢主忠臣,不能導愚教陋,則名不冠後、實不及世矣。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於主也。魏襄王可謂能決善矣。誠能決善,眾雖喧嘩而弗為變。功之難立也,其必由硇硇邪。國之殘亡,亦猶此也。故硇硇之中,不可不味也。中主以硇硇也止善,賢主以之硇硇也立功。”
“呂氏春秋》稱魏文侯時,吳起為鄴令,引漳水以灌田。民歌之曰:‘決漳以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
比較這兩段引文後可以看出,顯然是孔穎達把《呂氏春秋·樂成篇》中的魏襄王改為魏文侯、史起改成了吳起。這兩處修改,前一處看來是正確的。
但是,孔穎達改史起為吳起卻是不對的,此處很可能是孔氏的筆誤,“史”與“吳”形近而誤,阮元《校勘記》之說是正確的。將“史”字誤為“吳”字,不隻孔穎達一人,還有《太平禦覽》四百六十五條一段文字可資證明:
“鄴有聖令為吳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
這就是把“史”字誤為“吳”字的一例。陳其猷先生《呂氏春秋校釋·樂成篇》第1001頁注〔四二〕說:“疑‘吳’為‘史’誤,在‘為’字下,錯倒於上耳。”《太平禦覽》中還有多處引用前麵我們抄錄的那句話,足證陳其猷之說是合理的。如果把那句話更正過來就是:“鄴有聖令為史公”,這就和《呂氏春秋》所記一致了。可見“史”、“吳”形近而誤之說是有道理的。
我們再從吳起在魏國的記載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吳起到魏以後“魏文侯以為將,於是擊秦,拔五城”。這就是說,吳起從魯國到魏國後,很快得到重用,為將擊秦,攻占西河。接著參加了伐中山國的戰爭,之後即任西河守。吳起守西河是他在魏國的主要事業,長達二十三年之久。《史記》等書都沒有講吳起治鄴的事,西河與鄴相隔甚遠,吳起不可能在任西河守時兼任鄴令。另外,吳起是否擔任過魏文侯的史官呢?《史記》等書中也無記載。當然,吳起在魯國師事曾申,學習《左氏春秋》,具有史官之才,這是客觀事實。但吳起既沒有任鄴令,也沒有任魏文侯的史官,則史起就不是吳起。再說,史起也不一定因為有“史”字就必定是史官,如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魚,就不是史官。因此,僅據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一條不太可靠的材料,是不能證明史起就是吳起的,我們認為史起並非吳起而當另有其人。
史起治鄴是在西門豹之前,西門豹集引漳灌鄴之大成,在曆史上受到人民的歌頌是應該的。但是史起初創引漳灌鄴的功績,後人也沒有忘記。《呂氏春秋·樂成篇》首先記載了他的事跡,之後《漢書·溝洫誌》、《北堂書鈔》、《藝文類聚》相繼記載了歌頌史起的民歌,《太平禦覽》六十四、八百二十一、八百三十九、八百四十二條也均有記載。另外,明萬曆年間在《重修萬金渠閘記》中也說:“鄴舊有萬金渠,實西門豹、史起二公遺跡在焉。”總之,史起隻是首創引漳灌鄴有功的曆史人物,與吳起並不是一個人。有關史起的事跡文獻記載比較缺乏,還有待於今後的考古發掘來解決問題。
由上可知,吳起不僅是戰國初期傑出的軍事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曆史學家。
附錄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嚐學於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