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廣覽博取的曆史態度(5)(2 / 3)

武侯問:“左右是高山,地形很狹窄,突然與敵遭遇,既不敢進攻,又不能退走,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答:“這叫穀地戰,兵力雖多也用不上,應挑選精銳士卒與敵對抗,用輕捷善走的士卒持銳利的武器作為前鋒,而把車騎分散隱蔽在四周,與前鋒距離幾裏,不要暴露自己的兵力,這樣敵人必然堅守陣地,不敢前進,也不敢後退。這時,[我以一部兵力]張列旗幟,走出山外,迷惑擾亂敵人,敵人必然恐懼,然後再用車騎向敵挑戰,使其不得休息。這就是穀地戰的方法。”

武侯問道:“我與敵相遇於大水彙聚的地方,水勢傾陷了車輪,淹沒了車轅,車騎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又沒有準備船隻,前進後退都困難,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答:“這叫水戰,車騎無法使用,暫且把它留在岸邊。登高觀察四方,一定要弄清水情,了解水麵的寬窄,查明水的深淺,才可以出奇製勝。敵人如果渡水而來,就乘其半渡打擊它。”

武侯問道:“陰雨連綿,車馬難行,四麵受敵,全軍惶恐,應該怎麼辦?”

吳起答:“凡是用戰車作戰的,陰雨泥濘就停止,天晴地幹就行動,要選擇高處避開低處行動。要使戰車迅速行駛,不論前進或停止,都必須利用道路。如果有敵人戰車行動,就可以沿著它的車跡行動。”

武侯問道:“強暴的敵人,突然到來,掠奪我的莊稼,搶劫我的牛羊,該怎麼辦呢?”

吳起答:“強暴的敵人前來,必須考慮它的強大,應嚴加防守,不要應戰,待敵人傍晚撤走時,它的裝載必然沉重,心理必然恐懼,退走力求迅速,必有互不聯係的地方。這時進行追擊,就可殲滅它。”

吳起說:“一般圍攻敵城的原則,是城邑既被攻破,就分別進駐它的官府,控製和使用其原來的官吏,沒收它的物資。軍隊所到之處,不準砍伐樹木、毀壞房屋、擅取糧食、宰殺牲畜、焚燒倉庫,以表明對民眾無殘暴之心。如有請降的,應允許並安撫他們。”

武侯問道:“賞罰嚴明就足以打勝仗了嗎?”

吳起答:“賞罰嚴明這件事,我不能詳盡地說明,雖然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發號施令,人們樂於聽從,出兵打仗,人們樂於參戰,衝鋒陷陣,人們樂於效死。這三點,才是君主所應該依靠的。”

武侯說:“怎樣才能做到呢?”

吳起答:“您選拔有功人員,舉行盛大宴會款待他們,這對無功的人也是一種勉勵。”

於是武侯設席於祖廟,分三排座位宴請士大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珍貴餐具,豬、牛、羊三杜俱全。二等功的坐中排,酒席、餐具較為差些。沒有功的坐後排,隻有酒席,沒有貴重餐具。宴後出來,又在廟門外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子,也按功勞大小而分差列。對於死難將士的家屬,每年派人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表示心裏沒有忘記他們。

這個辦法實行了三年之後,秦國出兵到達魏國的西河邊境,魏國的士卒聽到這一消息,不待官吏的命令,就自動穿戴盔甲奮勇抗敵的數以萬計。

於是武侯召見吳起說:“您以前教我的辦法,現在見到成效了。”

吳起說:“我聽說人有短處有長處,士氣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試派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讓我率領去抵擋秦軍,如果不勝,就會被諸侯譏笑,喪失權威於天下了。[但這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敢去嚐試。]譬如現在有一個犯了死罪的盜賊,隱伏在荒郊曠野,派一千人去追捕他,沒有一個不瞻前顧後的。這是為什麼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了自己。所以一個人拚命,足使千人畏懼。現在我這五萬人都像那個盜賊一樣,率領他們去征討敵人,敵人就很難抵擋了。”

於是武侯采納了吳起的意見,並加派戰車五百輛,戰馬三十匹,大破秦軍五十萬人。這就是激勵士氣的效果。

在作戰的前一天,吳起命令三軍說:“眾吏士應當聽從命令去和敵人戰鬥,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俘獲敵人的騎兵,步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敵人,都不算有功。”所以作戰那天,他的號令不多,卻戰果輝煌,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