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補充(一)(2 / 3)

通過前麵的實驗你看到了光的互相幹涉,也就是說,光才可以幹涉光。而後麵又確定了光子這個問題。下麵就是多宇宙理論的證據之一了。物理學家們就想:如果每次放出一個光子,用專門的光感應器來接收,這樣就沒有幹擾了對吧。因為光子的速度讓它可以不受幹擾——因為沒有別的光子了。但是實驗結果讓所有人不能理解。光子的落點很沒譜,這次在這裏,下次在那裏,再下次又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了,沒有定式。這是個真正的實驗,真正的光子,真正的感應器,在地下幾公裏的深處,排除了能排除的所有因素。但是,沒有定式。還記得量子泡沫嗎?來自其他宇宙的光子幹擾了這個光子。多宇宙的問題,還在爭論不休。因為那個實驗沒有問題,但就沒有答案,隻有多宇宙才能解釋。而且,沒有人能證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你能說說你們的那個反重力裝置是怎麼製造引力子的嗎?製造?不,不製造,而是改變引力子的方向。

我們通過DNA技術成功了解了大腦機能後,生物學家發現大腦的很多功能如果沒有和肢體的互動就不能徹底了解,於是他們開始虛擬人體。打個比方說:你拍了一張藍天的照片,一片藍色對吧?如果把照片放很大,會看到很多排列在一起的像素點。每個像素點的藍肯定是不一樣的,每個像素點都有自己的獨立信息。相機的功能越好,像素點越多,這樣看上去藍天更加逼真。但是這樣這張照片的容量會很大……但是這張照片如果不需要放那麼大,隻要表現出來就好了,就會技術壓縮那些像素點。比方說如果這一個像素點和旁邊那個像素點看上去差不多,那就不用兩個像素點來儲存,把它們用一個信息表達好了。如果這一片像素點都看起來差不多,那麼把這一片像素點都變成一個好了。這樣按照需要的清晰度,把那些像素全部壓縮了。照片容量會小很多倍。如果不需要放大很多,那麼根本看不出來,這是像素壓縮技術。我們用的就是這種技術。先掃描下細胞,把一些差不多的合並為一個信息。這樣就輕鬆多了,比方說表皮細胞,我們以一平方毫米為單位,記錄一個信息。或者記錄一平方毫米單位的肝髒細胞……諸如此類。大腦細胞也一樣,但是可以精度提高一些,例如十分之一毫米為一個基礎單位?這樣就可以壓縮了。雖然這樣信息量也很大,但是總比每個細胞為一個單元好的太多。我們也不必關注是否有個別細胞不健康的問題,畢竟不是要重新製造一個軀體出來,隻是模擬就好了。利用模擬出來的虛擬軀體,和大腦的主神經連接就可以和大腦產生互動了,也許不那麼完美,但是無所謂,因為目的不是完美,隻要弱電刺激啊,神經反射啊,大腦能按照我們的要求工作就可以了。然後停止其他智能反應,隻保留生命維持的功能,也就得到了一個相對平和的大腦狀態,這時候,刺激大腦記憶部分,讓記憶部分釋放那部分的弱電,提取記憶信息出來,然後用電子按照大腦本身的模式,即時發送到這裏。開頭部分加一個強信號定位,結尾部分加一個回傳定時記憶,好像在線傳輸那樣傳過來了。於是我,就到了。我知道我是來幹嘛的,我要做什麼,足夠了。至於現在的我是不是心髒不如那邊好,或者原本我的指甲比這邊長了短了都是無用信息,隻要記憶過來就沒問題了。不過從我過來那一刻,我們的記憶就不一樣了,那邊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這邊發生了什麼那邊也不知道,除非記憶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