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年)
這個時期的作曲家按照曲式與結構方麵的某些基本傳統概念作為表達樂思的自然構架。
因為這個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曲家中,莫紮特的小夜曲、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有《春》、鋼琴奏鳴曲有《悲愴》《熱情》《月光》等。
浪漫主義時期(1820~1910年)
最廣義地講,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轉變,可以說是從共性到個性的重點的轉移。這個時期的風格與技術的變化可以清晰地在三方麵看出:一是和聲,變化音迅速發展;二是樂隊;三是樂器演奏技巧。另外的一些變化如旋律風格的變化(小型曲式更為抒情,大型曲式更為華麗);節奏風格的變化(節奏更為誇張);以及曲式上的變化。可以說這是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時期,這個時期造就了無數的作曲家。
這個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
在音樂體裁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磨坊少女》;肖邦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鬆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拉威爾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欽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20世紀及以後(1900~現在)
這個時期產生了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流派。
粉絲地帶
莫紮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
韋伯(1786~1826),德國作曲家,是浪漫歌劇的創始人;
舒伯特(1797~1828),維也納;
柏遼茲(1803~1869),法國浪漫樂派音樂的創始人;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被稱為鋼琴詩人;
李斯特(1811~1886),19世紀歐洲樂壇上聲名顯赫的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1840~1893),序曲、室內樂、歌曲作家,俄羅斯音樂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