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多宗競居的靈山聖境(二)(2 / 3)

密宗本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一派和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早在三國時期就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到唐代時,由於大唐帝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開放的國家,太宗、高宗、玄宗又迷信長生不老,且向胡僧多次求取長生不老之藥,而後來的肅宗、代宗又把密教當成了護國消災、健身延年之術,所以,密宗就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在盛傳密教中誕生了。因此,後人尊其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為中國密宗三大祖師。其中的不空三藏又為五台山密宗之初祖。這是因為,不空深知文殊的般若智慧、中道思想,是密宗思想的核心;以文殊為本尊的護摩法,又是密宗的主要修持方法;五台山又是《華嚴經》和《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的文殊化現之區,且《華嚴經》和密教典籍又有相通之處,所以,他就以五台山為中心,從思想上、組織上大力宣傳文殊信仰,並把它也作為密宗的主要道場。

於是,他就著其高足含光、天竺那爛陀寺僧人純陀和長安大興善寺上座行滿至五台山修金閣、玉花和六處普通供養舍。大曆五年竣工,他奉代宗之命至五台山修功德,為代宗祈福延祚,弘法布道。不幾年,經過金閣寺住持含光和玉花寺住持行滿等師徒的開壇灌頂,廣度四眾,弘揚密法,就培養出了一批像金閣寺大德道超禪師那樣的不少密宗僧人,從而創建了以《大日經》、《蘇悉地經》和《金剛頂經》諸真言部為理論依據,以文殊護摩法為主要修持方法,若戒定慧、頓漸半滿的具有五台山佛教特色的密教宗派——密宗。

道超是五台山金閣寺學盡法源、行契本心的高僧大德。因其“親睹靈境,密承聖慈,故久在清涼,屬興淨業,仍於現處建窣堵波”。大曆六年,不空三藏為了大大弘揚文殊信仰,重新譯出《文殊師利佛刹功德莊嚴經》3卷。因其內容是“文殊事跡,緣起根由,始於發心,至成正覺,莊嚴淨土,此經具載。諸佛理體,菩薩行門,法界有情,無生實相,分明表示,功德廣大,餘經罕儔”。所以,道超為了顯揚文殊聖德,弘傳文殊大聖法門,就以此經為大事,以大聖為本師,而遍訪名師,祈邀注疏。大曆八年十一月,長安大興善寺潛真法師受請作《文殊師利菩薩佛刹莊嚴經疏》3卷。從而,大大弘揚了文殊信仰。這是道超對五台山佛教的一大貢獻。目前,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已成為東方各民族佛教信眾的普遍信仰。

淨土宗

淨土宗是信仰諸佛淨土存在,現世蒙受諸佛護佑,將來能夠往生佛國淨土的一個大乘佛教宗派。所謂淨土,就是諸佛菩薩居住的國土,或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濟渡眾生的清淨道場。換言之,就是一個沒有四趣、五濁汙穢的清淨、莊嚴、殊勝的理想境界。實質上是一個覺悟的、至善的、清淨的世界。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淨土。但佛經對於這無量諸佛淨土的記載,主要有《彌勒上生經》說的彌勒佛的兜率淨土、《阿閦佛國經》說的阿閦佛的東方妙喜淨土、《藥師如來本願經》說的藥師佛的東方琉璃淨土和《阿彌陀經》說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其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尤為莊嚴殊勝。

阿彌陀佛的本義是無量光、無量壽,是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的典型代表,實質上是從不同角度對釋迦牟尼佛的表現。他具有菩薩的大慈大悲思想和自利利他精神。按《無量壽經》說,過去世時,他是法藏菩薩,立誌證得無上菩提後,發起了救渡眾生的四十八願,經過艱苦地修行,終於成就了誓願,在距今十劫以前成佛,現在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又謂安樂、有樂、安養。它是一個沒有眾苦、但受諸樂、居住著無數佛弟子聖眾的美麗富饒莊嚴殊勝的世界。在此西方十億佛國土外,是一個無形而有形、無時而有時的至善至美的世界,是宗教實踐的對象。它比兜率淨土、琉璃淨土、妙喜淨土都莊嚴殊勝,是十方諸佛國土的典型代表和大乘佛教淨土的歸宿。

這樣美妙莊嚴的佛國淨土,眾生隻要執持名號,誌信十念,一心不亂,即可憑佛願力帶業往生補處佛處,還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就契合了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迎合了苦難民眾希求解脫痛苦的心理。因此,自其傳入我國,就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信仰和熱情歡迎、大力弘揚,使其自東晉慧遠於廬山結社念佛往生開始,便廣泛流傳而經久不衰,終於發展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茲因本宗的主旨是念佛往生,故又名念佛宗。其中“往生”之“生”是化生之生,“往生”是期待來世解脫。念佛是往生淨土的實踐中心。所謂念佛,一般是指念阿彌陀佛之名,故又謂稱名念佛。

其實,念佛分為四種:一是觀念阿彌陀佛的塑畫像,謂之觀像念佛;二是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功德,謂之觀想念佛;三是觀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實相狀,謂之實相念佛;四是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謂之持名念佛。此中持名念佛,即稱名念佛,亦謂專稱念佛。其下手容易,成功率高,所以最為流行。這是因為,聲聲彌陀,相續無間,就會使心不散;念念不斷,心口相係,就會使魔難入,心情不亂。若百聲、千聲,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即會一念中滅80億劫生死之罪,往生極樂世界。《大集月藏經》還曰:“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小念者,小聲念佛;大念者,大聲念佛。小念多有心猿意馬,易放難成;大念即會聚精會神,心意不散,易成三昧。所以,持名念佛就成了該宗主要的修行法門。

阿彌陀佛是該宗崇奉的主要對象,所以介紹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論》就構成了本宗所崇奉的主要經論。此外,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又提出《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和《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也為淨土宗的經典,合為“五經一論”。對於前述“三經一論”的解釋主要有五台山高僧曇鸞祖師的《略論安樂淨土義》、《略釋無量壽經》、《往生論注》,道綽的《安樂集》,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法事讚》、《往生禮讚》等,也為該宗的要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