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巴菲特的幸福投資(1 / 1)

“不管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若以收益率來衡量幸福感,那全世界肯定是股神巴菲特最幸福,但巴菲特真的幸福嗎?

別看如今巴菲特總是一副酷老頭的做派,吃DQ冰激淩,喝可口可樂,彈吉他唱搖滾歌。但他年輕時的生活卻很沒有“情趣”,熟知他的人總將其稱為“習慣的產物”。由於習慣的力量,巴菲特能每天工作9個小時,然後回家吃一頓簡簡單單的飯——通常就是一個漢堡包或者一道豬扒。每天吃同樣的東西都不會膩,這就是巴菲特的本事。

《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一書中提到,在年輕時,除了賺錢投資的特長外,巴菲特的生活幾乎乏善可陳;談戀愛時他缺乏自信,其未來的妻子蘇珊總跟別的男生出去,而他隻好和老丈人“調情”,以致未來嶽父很喜歡巴菲特,“他沒有兒子,他把沃倫視為泡泡糖之後最棒的東西”。

而巴菲特最大的失敗正是蘇珊,在取得金錢上的成功後,這位幾乎將全部時間都貢獻給了工作的中年男人卻沒料到,一直在背後支持他的妻子,竟然會下定決心離開他。

對巴菲特來說,蘇珊離開他這件事是無法理解的,在他的心中,他的妻子一直為他而活。在一切的努力都徒勞無功後,巴菲特開始在房間裏無意義地踱步,忘了吃飯,也不懂得好好穿衣服。每天去辦公室上班,他都帶著劇烈的頭痛。在感情失敗後,巴菲特的家變成了一個堆滿書報與年報的“洞穴”,當時他的情況寂寞而悲慘,宛如一個11歲的男孩。

巴菲特還曾是個“吝嗇鬼”,並沒有為他的妻兒或慈善機構提供多少錢,甚至連他的姐姐破產,他都拒絕伸出援手。他的汽車車牌是“Thrifty”,中文意思是“摳門兒”。第一個兒子出生時,巴菲特用抽屜給兒子做嬰兒床,既不占地方又省錢。

巴菲特曾奉行賺錢投資,並將之作為信仰,但最終卻走入了死胡同。他也曾和我們很多人一樣,把金錢作為自己努力的動力,孜孜不倦鑽研股市投資,隻是為了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最終巴菲特還是頓悟了,財富僅是一個數字,財富並不能帶來幸福,從而經曆了從賺錢投資到幸福投資的轉變。

我們為什麼投資?因為我們有目標,或購買愛巢,或為寶寶教育,或為未來生活保障,或為了慈善,但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卻逐漸偏離了原先設定的目標——變成了僅僅為了財富而投資。

財富不僅指金錢數目的增加,還包括幸福感的增加。

2010年巴菲特、比爾·蓋茨出席了北京的慈善晚宴,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芮成鋼向巴菲特提問:“你認為錢會帶來快樂嗎?”“不,隻有愛能帶來快樂。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情是得到別人的喜愛。如果讓我在20億美元和20個人喜歡我之間選擇,我會選擇後者。”這正是巴菲特對“幸福投資學”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