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萬惡之源,沒錢才是萬惡之源!”
“金錢買不到幸福。”
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其實都是正確的。
古時候,人們覺得幸福就是“福壽康寧”,中國儒家經典《尚書》將幸福歸納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美德,五曰善終。
而在西方,很長時間內公眾都認為,幸福的人們必須具備下列條件:高薪、已婚、年輕、健康、受過良好教育、有宗教信仰。而時下最流行的對幸福的詮釋是:“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不少人更願意相信金錢是幸福之源。在職場、商場乃至資本市場上,總能見到無數為金錢和利潤忙碌的身影。但實際上,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幸福才是我們的最高目標,而不是金錢。我們賺錢的目的,無非是房子、旅遊、孩子教育、養老等,而這些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幸福。
但到底何為幸福?錢與幸福,到底是什麼關係?到底多少錢才夠幸福?
小時候,幸福可能是一顆糖,一個玩具。長大了,幸福可能是一種感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同時,快樂、幸福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當初上學時,去校門口吃個麻辣燙,在地攤上買條牛仔褲都會高興很久,但現在,即便買個LV包,也很難找到幸福的感覺。住豪宅、吃美食、開名車,或許能讓人愉悅,但未必能讓人幸福。
幸福與“金錢”確實有關,但關係不大。即便在美國,目前的主流觀點也是金錢與幸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美國TheHappinessShow網站曾作過一個很有趣的調查,美國人平均幸福指數為69分(100分為滿分),高於世界各國65分的平均水平。但有一個調查結果更值得注意:美國窮人、失業者、老人、殘疾者的幸福程度並沒有普通人想象的那麼低;而針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前100位富豪)的調查顯示,其中37%的富豪的幸福指數還趕不上普通美國人。
有一個研究曾追蹤了22名中了彩票大獎的人,結果發現,中獎後,其幸福指數雖然在短期內得到了提高,但奇怪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情緒開始低落,最終他們的幸福感都降回到原來的幸福指數附近。而硬幣的另一麵是:假如某個人身上有不幸的事發生,抑鬱也隻是個插曲,在發作後幾個月,情緒會慢慢回到原來的狀態,即便是那些由車禍導致癱瘓的人,在車禍後的8周內,他們的積極情緒就開始超越消極情緒,幾年後,他們也隻比正常人感到的不幸福多一點點。另一個針對全球各國人民平均滿意度、購買力的調查顯示: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的幸福指數(生活滿意度)固然高,但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性就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促進生活滿意度的增加。
那麼,相對“貧窮”的中國人,與“富裕”的美國人,誰更幸福些?
在2009年“快樂星球指數”(HPI指數,或稱幸福指數)排名中,中國和印度的幸福指數分別是57.1和53,排名居第20和35名,而美國的幸福指數是30.7,排名第114名,美國人的幸福程度反而不如10年前;而在“世界快樂地圖”(WorldMapofHappiness)的評選中,丹麥排第1,美國第23位,中國第8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