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國人是否比美國人更幸福,仍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
而在國內“快樂城市”的調查中,成都以“美麗、休閑、物美價廉、壓力小、民眾生活質量比較高”成為中國最快樂的城市,其餘九大“快樂城市”依次是杭州、青島、大連、昆明、蘇州、桂林、廈門、香港及大理。經濟最發達與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並不是最快樂的城市。
由此可見,財富與幸福的關係並沒那麼簡單。當貧困威脅到生存、連飯都吃不飽時,財富絕對可以帶來幸福;但當進入小康社會後,財富對幸福感的邊際效用遞減,財富增加所能帶來的幸福感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很窮的人固然很難幸福,但一旦實現溫飽,金錢的增加就隻能增加一點甚至不能增加幸福感。
198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剛起步,百廢待興,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3000多億美元,而同時期日本已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不及日本的1/3。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8786億美元,是1980年的19倍多,並超出日本4044億美元。如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4000美元,比30年前的中國人富裕幾十倍,那我們也比30年前的中國人幸福幾十倍嗎?
貧困時,5元加班費你都會斤斤計較;而當你事業有成、財富自由時,當你周末加班以致節假日也不能休息時,當孩子生病你卻必須得出去工作時,我想你腦中一定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錢,可以讓我更幸福嗎?我為什麼還要這麼拚命地工作?”
那到底賺多少錢才最幸福?更多的錢,能為你我的幸福指數大大加分嗎?
美國的調查結果是:金錢的確可以買到幸福,不過要買到這份幸福,年收入7.5萬美元就夠了。在7.5萬美元這個門檻之內,賺得越多,幸福感越強,但是一旦越過這個門檻,即便你賺100萬美元,幸福感也不會特別顯著。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月收入1.2萬~1.5萬元的人最幸福,但當月收入超過1.5萬元時,幸福感不升反降。調查人員把月收入1.5萬元形容為“幸福拐點”,這是因為拐點之上的人群在交際、娛樂、工作等方麵的幸福指數會大打折扣。這可能與高收入者忙於賺錢,無暇享受生活有關。
心理學家的意見是,幸福的感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遺傳基因(健康、性格)的作用或許比金錢大得多,而物質生活的改善往往隻能暫時改變個人的快樂感受。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滿足和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與貢獻的成就感。
而按照“快樂星球指數”的排名,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10個國家中,拉丁美洲國家占到了9席。拉美人樂觀開朗的性格,成為他們幸福的源泉,可見在物質條件得到滿足後,心態才是決定幸福的最大原因,而幸福投資的真諦也在於一個良好的投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