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癃閉治驗
癃閉是指排尿困難或尿閉而言。在臨床上以排尿不暢,點滴而下,下腹脹滿為主症者,稱為“癃”;若為小便不通,點滴不出者,稱為“閉”。但二症往往僅是程度上的區別,故又統稱癃閉。本證類似於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或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功能衰竭所造成的少尿或無尿。臨床分虛實兩類,虛證多由腎氣不足,氣血兩虧,不能蒸騰氣化,致使排尿無力而成,如術後、產後或慢性病長期臥床者均可發生此類病變。實證則多因氣滯、血瘀或濕熱瘀阻尿路而成,如尿路結石、感染等。
1.治療原則
補腎納氣,清利濕熱。
2.取穴
神闕、關元、中極,施以灸法。
百會、列缺、陰陵泉、足三裏、三陰交。
3.手法
虛證宜補,局部穴施灸,實證宜瀉。
4.方解
本證在臨床上可分虛實兩類,病位在腎與膀胱,虛證者以腎不納氣為主,實證者以膀胱濕熱為主,腎與膀胱相表裏,因此又很難截然分開,故在治療時腎與膀胱往往兼而顧之。其中神闕、關元可補元益氣,加強腎的氣化功能;中極為膀胱之募,灸之可通利水道,利小溲;百會益氣升陽,有助氣化;列缺行肺氣,通調水道,有提壺揭蓋之意,為筆者治療下焦病、特別是小便疾患的常用穴;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屬水,瀉之有清利下焦濕熱的作用;足三裏、三陰交施用補法可生氣血,助運化,從而加強腎的氣化和膀胱的通利功能,施用瀉法主要是引熱下行,使濕熱得利,則小便通。
5.典型病例
患者張某某,女,46歲,1985年以剝脫性皮炎住院治療,入院時病情危篤,正在搶救治療中,除皮膚剝脫外,伴高熱口渴,腹脹急已十幾個小時,欲用藥不能,欲導尿又無從下手,因請餘會診,觀全身紅,無正常皮膚可見,腹部膨隆,唇幹思飲,張口呼吸,煩躁,痛苦麵容,舌紅無苔,脈數無力。證係氣陰兩傷,氣化無權,以致水道不通。遂以大艾炷隔鹽灸神闕7壯,1小時後,膀胱內瀦留尿盡出。
(十)陽痿治驗
陽痿古稱“陰痿”或“陽事不舉”,本病的發生除少數有生殖泌尿係統器質性疾病外,多屬於性功能減退症,也就是“性神經衰弱”。中醫認為本病病變部位在腎,因腎主水藏精,又內寄相火,在正常情況之下,腎水與命火既濟,陰陽平衡,因此房事正常。本病的病因多種多樣,有因性欲過度或少年誤犯手淫引起的,損耗了腎精,導致命火虛衰;有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以致心腎不交而成的;也有因體胖濕盛,以致宗筋弛緩而致發本病的;也有因突發驚恐,致腎氣損傷而發病的。臨床則以陰莖不能勃起,或起而不堅,或早泄等為主證。久之或可出現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心悸氣短,膽怯不安等證。其以陽虛為主者,舌淡苔白,脈沉細;以陰虛為主者,則舌瘦紅,少苔,脈細數,體胖濕盛者舌多胖嫩,脈濡緩。
1.治療原則
補腎壯陽,交通心腎;補益心脾及化痰利濕等法。
2.取穴
關元、三陰交、命門、腎俞。
以陽虛為主者加百會,關元、命門加灸;以陰虛為主,水火失於既濟者加神門、太溪;濕盛者加中脘、豐隆。
3.手法
平補平瀉,陽虛者加灸。
4.方解
本病除少數有局部器質性病變外,多為神經功能性疾病,故隻要辨證準確,治療得法,一般均可治愈,方中關元乃元氣生發之處,內寄命門真火,藏腎精,腎為水火之髒,關元則不僅可以補腎壯陽,又可補髓填精,既可益氣血,又可祛寒濕,灸之益火壯陽之力更強,因此是治療本病的主穴;三陰交為肝、脾、腎3條足陰經的交會穴,有健脾益腎之功,又有益氣生血之效;命門、腎俞益陽助陰,亦為腎虛證之常用穴;百會可益氣助陽,又有鎮靜安神之效,故對心、脾、腎俱不足而膽怯不安者效更佳;神門為心經原穴,既可補心氣,又可泄心火,與太溪相配,使水火得以既濟;太溪為腎經原穴,不僅可以滋腎水,養腎陰,而且可以補腎助陽。
5.典型病例
田某某,男,29歲,1981年初診,婚後即發現陽痿,結婚已兩年而無子,自訴15歲至婚前一直有手淫習慣,婚後思想壓力較大而致本病形成,除陽痿外,尚感心悸氣短,膽怯乏力。患者麵色不澤,精神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證屬心脾兩虛,腎陽不足之證,治當益心脾,補腎氣。取百會、關元、神門、三陰交及命門、腎俞等穴交替治療,同時予以心理安撫,治療十餘次即可行房,再治十餘次一切症狀均消,第2年生一女嬰。
(十一)眩暈治驗
眩暈是臨床中常見的一個症狀,常伴發於多種疾病之中,如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心律失常、貧血、短暫腦缺血發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耳源性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出現眩暈的症狀。
中醫學認為,眩暈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眩就是看東西眼睛發黑,暈是頭如旋轉,兩者常同時出現,其人感覺頭眩眼暗,故統稱眩暈。輕者發作短暫,閉目平臥片刻即可緩解;重者如立舟船之中,不能站立,起則欲倒,甚則惡心嘔吐。現就個人臨床體會,按照中醫的診察方法,進行分型論治。
1.各家論述
有關眩暈的論述頗多,其病定名也不一致,如頭眩眼花,頭眩眼黑,或頭暈而致眼花者為巔旋;眼花而致頭暈者為目眩;頭昏重而眼黑發花者為眩冒等。病因證治方麵的論述亦不一致。如《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河間六書》說“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製木,而木複生火,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動(陽)相搏,則為之旋轉。”《丹溪心法》曰:“頭眩,痰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景嶽全書·眩暈篇》說“丹溪則曰無痰不能作眩,當以治痰為主,而兼用他藥。餘則曰無虛不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孰是孰非,餘不能必,姑引經文(上氣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如此。”綜上諸家所論,眩暈的病因可概括為風、火、痰、虛四方麵。
2.臨床辨證與分型
眩暈之證既可由外感而來,又可由內傷而致。蓋因頭為諸陽之會,耳目為清空之竅,外邪侵襲,表陽與清道首當其衝。但表邪為患之眩暈,往往伴發於表證之中,表邪既解,眩暈則可自止,因此本文不作論述。而內傷所致者則比較複雜,在臨床工作中必須審病求因,詳細追問病情,進行辨證分析而後治之,方能獲效。
(1)風眩。其證以頭目眩暈為主,煩勞或惱怒而加劇,兼急躁不安,麵色時現潮紅,失眠多夢,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而滑。此型多見於高血壓病。
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凡腎水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而為頭目眩暈;肝主疏泄,喜條達,肝鬱不疏,氣火有餘,故急躁易怒,麵色潮紅;肝火內擾,上犯心神,故失眠多夢;鬱而化火,隨經上犯,則口苦,火酌津液則口幹;舌紅苔黃,脈弦數,乃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之征。
(2)火眩。經雲:“人有五髒生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若五誌過極,亢盛化火,火性炎上,循經上犯頭目,則病發眩暈。此外,還可見心悸失眠,口唇燥裂,小便短赤,舌體糜爛或口腔潰瘍,舌邊尖紅,脈數有力等。本型亦多見於高血壓病。
由於火熱擾心,故心煩失眠;熱盛傷津,則口唇燥裂,小便短赤;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心火熾盛則舌體糜爛潰瘍;舌邊尖紅,脈數有力,皆為心火上炎之象。
(3)痰眩。痰眩者頭目眩暈,或頭重如裹,兼見胸脘痞悶,惡心欲吐,食少多寐,體倦乏力,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本型常見於梅尼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