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奴隸社會時期的服飾(1 / 2)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征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征的重要曆史時期。

我國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分布在各地的原始氏族部落,由於地理環境、生活勞動條件等方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服飾文化。這種差異不是人為的製度形成的。到了奴隸製社會,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料,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製度和相應的章服製度。

奴隸社會把國王稱作“天子”,他是奴隸製國家最高的統帥。奴隸社會的章服製度,也以國王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製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

一、禮服

《論語》有“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黼冕,以表示對神的崇敬。

《商書》有“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的告誡,表示國王有至高的權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階級等級製度已經形成。《商書·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表明奴隸主貴族穿了冕服舉行祭禮。

以上兩例史料,說明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周監乎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說明夏商周三代服製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各有變革和發展。夏代稱冕冠為收,周代名為爵弁,夏代的冕冠純黑而赤,前小後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後小,周代黑而赤,如爵頭之色,前小後大,這是後漢蔡邕在《獨斷》中的說法。在孔子看來,周代的章服製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禮·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說明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所謂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禮服配成的服裝。

冕冠的形式,商周時期尚缺少直接資料,儒家經典《禮記·玉藻》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liú音劉),前後邃延,龍卷以祭。”說明天子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懸於延板前後,衣服上有卷龍紋為飾。進一步具體的描述,見於漢唐儒家著述,至唐代更有帝王圖的形象留傳至今,就更加明白了。大體上說,冕冠的基本款式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麵,覆蓋一塊冕板(稱為延或綖),冕板的尺寸有說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的,也有說廣七寸,長一尺二寸或長六寸八寸的,以前一說法較多。冕板裝在帽卷上,後麵比前麵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征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冕板以木為體,上塗玄色象征天,下塗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圓後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後各懸12旒,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象征著五行生克及歲月運轉。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幹,即胎架,後來改用竹絲、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狀胎架,外裱黑紗,裏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發髻相插結。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從玉笄兩端垂黈纊(tǒukuàng黃色絲綿做成的球狀裝飾)於兩耳旁邊,也有稱它為“瑱”或“充耳”的說法,總之是表示國王不能輕信讒言。這就是《漢書·東方朔傳》所講的“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及《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所講的“黈纊塞耳,所以弇聽也”。天子玉瑱,諸後以石。從武上橫貫左右而下的,是一條紘,即長長的天河帶。冕冠的形製,世代相傳承,曆代皇帝不過是在承襲古製的前提下,加一些更改罷了。

二、一般服裝

1.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諸侯的玄端與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黃裳,下士配前玄後黃的雜裳。

2.深衣

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縫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為二,共裁成12幅,以應每年有12個月的含義。這12幅有的是斜角對裁的,裁片一頭寬、一頭窄,窄的一頭叫做“有殺”。在裳的右後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縫接,接出一個斜三角形,穿的時候圍繞於後腰上,稱為“續衽鉤邊”。這種款式就像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西漢墓出土的那種“曲裾”袍的樣子,但具體的裁法,書上的說法也不一致。據《深衣篇》記載,深衣是君王、諸侯、文臣、武將、士大夫都能穿的,諸侯在參加夕祭時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論上,說深衣的袖圓似規,領方似矩,背後垂直如繩,下擺平衡似權,符合規、矩、繩、權、衡五種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裝。庶人則用它當作“吉服”來穿。深衣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