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袍
袍也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裏裝有禦寒的舊棉絮。如果夾層所裝的是新棉絮,則稱為“繭”;若裝的是劣質的絮頭或細碎枲麻充數的,稱之為“縕”。在周代,袍是作為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的。軍隊戰士也穿袍。《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描寫秦國軍隊在供應困難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詩篇。
4.襦
襦是袍式之短者,即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如果是質料很粗陋的襦衣,則稱為“褐”。褐是勞動人民的服裝。《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5.裘
《說文解字》說:“裘之製毛在外,故像毛。”中華祖先最早用來禦寒的衣服就是獸皮,使用獸皮做衣已有幾十萬年的曆史。原始的獸皮未經硝化處理,皮質發硬而且有臭味,商周時不僅早已掌握熟皮的方法,而且懂得各種獸皮的性質。例如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皮來做。大人貴族穿錦衣狐裘,《詩·秦風》:“君子至止,錦衣狐裘。”狐裘中又以白狐裘為珍貴。其次為黃狐裘、青狐裘、虎裘、貉裘,再次為狼皮、狗皮、老羊皮等。狐裘除本身柔軟溫暖之外,還有“狐死守丘”的說法,說狐死後頭朝洞穴一方,有不忘其本的象征意義。天子、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飾,下卿、大夫則以豹皮飾作袖端。此類裘衣毛朝外穿,天子、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裼衣),天子白狐裘的裼衣用錦,諸侯、卿大夫上朝時要再穿朝服。士以下人無裼衣。
三、舄履
商周時代男女穿的鞋子是一樣的,周朝政府設“屨人”來管理王和後的鞋子,它們有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句、素履、葛履種種形式。屨是單底的,舄是雙底的。屨是牙底相接處所鑲的赤色或黃色縫條。句是屨和舄頭部的鞋鼻子,國王的雙底鞋——舄可分三等,赤舄為上,白舄、黑舄次之。王後的雙底鞋以玄舄為上,青舄、赤舄次之。王後穿鞠衣、展衣、褖衣時則穿單底的屨。素履用白絲綢製作,葛履用葛布製作,是夏天穿的鞋子。
四、軍戎服
商周時期的軍隊已用銅盔和革甲等作為防身的裝備,來武裝指揮官和執行攻堅戰術的部隊。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周代有“司甲”的官員,掌管甲衣的生產。由“函人”來監管製造。甲衣分為犀甲、兕甲、合甲三種,犀甲用犀革製造,將犀革分割成長方塊橫排,以帶絛穿連分別串接成與胸、背、肩部寬度相適應的甲片單元,每一單元稱為“一屬”。然後將甲片單元一屬接一屬的排疊,以帶絛穿連成甲衣,犀甲用七屬即夠甲衣的長度。兕(野牛)甲比犀甲堅固,切塊較犀甲大,用六屬即夠甲衣的長度。合甲是連皮帶肉的厚革,特別堅固,割切更困難,故切塊又比兕甲更大,用五屬即夠甲衣的長度。《考工記》說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盔帽最先以皮革縫製。青銅冶煉技術興起以後,出現了銅盔和由銅片串接或銅環扣接的銅鎧甲。用銅片串接的叫片甲,用銅環扣鎖的叫鎖甲。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紅漆以及其他顏色。在甲裏再墊一層絲綿的稱為練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麵還可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由各種鮮明的顏色的衣甲和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可以助振軍威,激勵鬥誌,而且也便於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份,有利於軍事指揮。此外,商周時期的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時往往插鶡鳥的羽毛來象征勇猛,因鶡鳥凶猛好鬥,至死不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