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搖繩的方法向前搖時,大臂靠近身體兩側,肘稍外展,上臂近似水平,用手腕發力作外展內旋運動,使兩手在體側做畫圓動作,每搖動一次,繩子從地經身後向上向下,回旋一周,繩子轉動的速度和手搖繩的速度成正比,搖動越快,則繩子回旋越快。
4).停繩的方法向前搖時,一腳伸出,前腳掌離地,腳跟著地使繩停在腳掌下;向後搖時,則一腳後出,腳跟離地,腳掌著地,使繩停在腳底。
5、要循序漸進練習
開始練習跳繩時,動作要慢到快,由易到難。先學單人跳繩的各種動作,然後再學較複雜的多人跳或團體跳繩動作。
6、活動時間
跳繩的時間,一般不受任何限製,但要避免引起身體不適,飯前和飯後半小時內不要跳繩。學校學生可利用課間操或下課時間或課外活動時間練習。【BT1】第五章踢毽子入門與技法踢毽子踢毽子,又叫“打雞”。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是中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簡介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中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以後,踢毽子仍為中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1踢毽子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我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
自1984年前國家體委發布“毽球競賽規則”後,踢毽子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具備了規則、競賽性和可裁判性這些“競賽三要素”,標誌著踢毽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正規的競技運動。但自1984年以來的26年間,毽球運動的發展相當緩慢,迄今隻吸引到中國高達1億踢毽人口的1%即100萬人的參與。絕大多數毽友甚至沒有聽說過“毽球”這種競賽活動,原因在於毽球的技術難度過高,而頂級比賽的觀賞性又超低,使得這項比賽難以推廣。踢毽子最新的踢毽子競賽方法是於2009年5月發明的“中國競技毽”。其觀賞性、普適性和競賽性都要明顯高於老式的毽球比賽。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踢毽子的最具競賽性的玩法是“對踢”或叫“對打”,這種踢法是踢毽運動中距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最近的一種動作,因而受到中國年輕人的普遍喜愛。對踢要求對陣雙方以距地麵較低的高度(中間最高點約為90-120厘米)向對方腳下大力踢毽,高手之間的對踢高度甚至低達20厘米。這種“低平毽”的踢法非常接近足球射門動作,所以被中國競技毽吸收作為極具觀賞性和技術性的比賽樣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競技毽是對傳統踢毽運動的一項突破性創新,將使踢毽運動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在全球廣為流傳的運動競賽形式。羽毛毽的概述在古代,毽子一般用禽類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發展到現在,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四種。其一,用橡膠製作毽座,含毽底和毛筒一次成型,踢毽子在毛筒上套金屬片和塑料片,在毛筒中插上鵝毛或其他禽類羽毛製作的現代工業化生產的羽毛毽,大致可分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其二,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手工製作的紙毽。其三,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手工布毽。其四,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裝飾性毽子。
羽毛毽由底座加鵝毛或其他禽類羽毛加墊片製成。在一般日常的踢毽活動中所使用的毽子,按照外觀尺寸來區分,可以大致分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大毽是供一般初學者和平時娛樂所用。中毽使用範圍最廣,即可用於娛樂,也可用於比賽。在中國競技毽的各單項比賽中隻使用中毽,而不使用其他尺寸的毽子。花毽的裝飾性最強,使用的羽毛品種繁多,包括鵝毛、雞毛、鴕鳥毛等等。毽球毽飛行速度最快,其羽毛短小、高度很低,一般使用鵝毛製作,隻在毽球比賽中使用。
“中國競技毽”的比賽所使用的“中毽”的詳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