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毽由底座(由毛筒和毽底構成)加4支鵝毛再加活動墊片構成。為了使羽毛能夠牢固地附著在底座上,可以在羽毛的根部加上粘接劑。為了進一步增加羽毛固定的牢固度,還可以使用不同質踢毽子地的線材或橡皮筋將毛筒的上部紮緊。
中毽的底座由塑料或橡膠製成,其形狀是由空心圓柱型的上部和圓台型的底部構成。底座上部的空心圓柱型部分稱為“毛筒”,底座的底部稱為“毽底”。毛筒和毽底是融為一體、一次成型的,應盡可能結實耐用。毽底的底麵有許多距離大致相等的圓柱形凸起。中毽底座的尺寸見圖4-3。
中毽的4支鵝毛的根部插於毛筒中,鵝毛尖端向外,並由膠水或其他粘接劑固定在毛筒中。在附圖的俯視圖中,對立的兩支鵝毛的角度成180度,即置於一條直線上;相鄰兩支鵝毛的角度各為90度。4支鵝毛均為白色。
中毽的墊片在中毽底座的毛筒外側套有12片圓形中間帶孔的墊片,其中9片為直徑比毽底直徑稍大的金屬墊片,2片為直徑比毽底直徑稍大的很薄的塑料墊片,最上麵一片是橡膠、塑料或硬紙板做的墊片,並可印有或貼有生產商或銷售商的簡單廣告。墊片自下而上的排列順序是:塑料薄片、5片金屬墊片、塑料薄片、4片金屬墊片、橡膠墊片。墊片的內孔比毛筒的外直徑稍大,使墊片可以套在毛筒外麵之後自由地上下運動。出於環保目的,金屬墊片可以由廢舊金屬罐頭盒的空殼剪製而成。
中毽的尺寸和重量:中毽的高度為14-15厘米,其對立兩支鵝毛羽尖外緣的標準寬度為14-15厘米。中毽底座的高度包括毽底底麵的凸起在內為2.6厘米。毽底的凸起的直徑和高度各為0.1厘米。毽底的厚度為0.3厘米,直徑為3.50厘米。毛筒的外徑為1.1厘米,內徑為1厘米,高度為2.2厘米(不包括毽底的厚度在內)。金屬墊片的外沿直徑為3.80厘米,中心孔的直徑為1.80厘米,金屬墊片的厚度為0.02厘米。塑料墊片的外沿直徑為4.80厘米,中心孔的直徑為1.80厘米,塑料墊片的厚度為0.01厘米。
中毽的標準重量為14-15克,不得少於或多於此重量範圍。場地傳統踢毽子對場地要求不高,隻需一小塊比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藝高的對場地要求越寬。在室內、室外均可進行。場地麵不受限製,隻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據參加人數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境地盛產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餅上進行比賽或表演。中國競技毽的比賽場地中國競技毽“對抗毽賽”比賽場區的詳細解釋第1款對抗毽賽比賽場區的主場區、底線與邊線如圖1所示,對抗毽賽比賽場區的主場區外沿是一個長11.88米、寬5.18米的長方形,線寬4厘米的標示線包括在內。此場區的寬度與標準羽毛球單打場區的外沿相同,長度與羽毛球雙打場區的後發球線的長度相同。長方形的兩條短邊稱為端線,在不同的單項比賽中也稱為11米線或雙踢底線。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稱為邊線。圖1中國競技毽“對抗毽賽”場區示意圖第2款中線、中線中心線以及其他線段的中心線在兩條邊線的中間位置有一條連接線將兩條邊線連接起來,稱為中線。中線的中心線是一條為敘述方便而僅在理論上存在的、距兩邊端線距離完全相等的線段。在以下的敘述中,為避免標示線的4厘米線寬造成的敘述困難,將使用各條標示線線寬的中心距兩邊各2厘米處的中心線作為該線段的代名詞。如無特別解釋,則任意兩條平行的線段之間的距離就是指該兩條線段的中心線之間的距離。
第3款5米線和10米線如圖1和圖3所示,在中線的兩側距離中線2.50米處各有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段連接兩條邊線,這兩條線段之間的距離為5米,所以稱為“5米線”。在兩條5米線與端線之間、距5米線2.50米處又各有一條與5米線平行的線段連接兩條邊線,這兩條線段之間的距離為10米,所以稱為“10米線”,也可稱為“單踢底線”。
第4款11米線如圖1和圖3所示,在中線兩側距中線5.92米處各有一條端線。在對抗毽賽中,這條端線又稱為“11米線”或“雙踢底線”。兩條11米線的外沿之間相距11.88米。
第5款發毽限製線與發毽區將兩條邊線的兩端各以虛線延長1米,這4條虛線稱為“發毽限製線”。每條發毽限製線各是由5段10厘米長的線段間隔10厘米構成。在邊線的端點,發毽限製線的虛線應以空白、而不是以實線開始,以使裁判員便於判斷在對抗毽比賽中落在邊線端點處的落毽是否出界。由端線(也即“11米線”)與相連的兩條發毽限製線及其延長線形成的半封閉區域稱為“發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