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款1區和2區在中線兩側,由中線、5米線和兩條邊線形成了兩個場區,分別稱為1區和2區。在對抗毽比賽中,1區和2區分別是對抗雙方的“前區”。
第7款3區和4區在中線兩側,由5米線、10米線和兩條邊線形成了兩個新的場區,分別稱為3區和4區。
第8款5區和6區在中線兩側,由10米線、端線和兩條邊線又形成了兩個新的場區,分別稱為5區和6區。標示尺寸的中國競技毽全項目場區示意圖基本動作不算雙腳同時離地的跳躍動作和其他複雜動作,踢毽子的基本動作共有8種,即盤、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由於參與踢毽子的民眾廣及全國各地,而且踢毽子運動的流傳又年代久遠,所以對同樣的動作形成了各地的多達幾百種不同的稱謂。下麵以中國北方地區的叫法作為參考,列出踢毽子的8種基本動作的傳統叫法與現代叫法的不同稱謂:
踢法的新舊名稱對照和對動作的解釋以下名單在新舊名稱之後是對動作的解釋。排列如下:
新名稱/舊名稱:對動作的解釋和定義。踢毽子1,內踢/盤踢:用腳內側在身體前方或側麵踢。
2,直踢/蹦踢:用腳麵在身體前方或側麵踢。
3,外踢/拐踢:小腿向同側身體側後方彎起,用腳外側或腳後跟在身體側麵或側後方踢。
4,膝擊/磕踢;膝部向前提起彎曲,用大腿的正麵或膝部擊毽。
5,叉踢/抹子:一隻腳不離地,另一隻腳從背後繞至前腿外側用腳內側或腳心踢。
6,背踢/倒打、背(音“杯”)毽:一隻腳不離地,另一隻腳向身後彎曲用腳心踢。
7,倒勾/倒勾:背對毽子即將運行的方向,在身體前上方用腳麵向身後踢。
8,踹毽/踏毽:在身體前方、側麵或身後用腳心或腳外側踢。
以下是踢毽子的部分跳躍動作。跳躍動作比一般動作的難度加大。對跳躍動作是指換腿做出對稱的跳躍動作,難度就更大。
9,跳直踢/?:一條腿向前提起離地,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後離地腿在身體前方用腳麵直踢並先落地。
10,對跳直踢/?:在用一條腿完成跳直踢後,當毽子回落後,立即連續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直踢。
11,跳叉踢/單飛燕:一條腿向前彎曲提起,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然後用後離地的腿從背後繞至前腿外側用腳內側踢。
12,對跳叉踢/雙飛燕:在一條腿完成跳叉踢之後,當毽子回落後,立即連續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叉踢。
13,跳跪踢/鴛鴦拐:雙腿同時蹬地起跳並向身後彎曲,用一隻腳的腳外側踢。
14,對跳跪踢/雙鴛鴦拐:在完成一次跳跪踢後,當毽子回落後,緊接著立即用另一隻腳外側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跪踢。
15,跳背踢/跳倒打、跳背毽:一條腿先向前抬起離地,另一條腿向後蹬地起跳並向後彎曲,然後用後離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動作。
16,對跳背踢/雙跳倒打、雙跳背毽:在用一隻腳完成跳背踢之後,立即用另一隻腳做出第2次跳背踢。
17,轉體踢/?:在一個動作完成之後,身體原地旋轉360度,然後在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接續下一踢毽動作。
18,頭擊/?:用頭部的任何位置迎擊毽子並將毽子送出。
19,胸腹停/卸毽:用胸部或腹部的任何位置將毽子的運動停止並等待毽子自然下落。
20,停毽/卸毽:用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毽子的運動停止並等待毽子自然下落。但對肩胛骨以下的手臂直至手指尖的停毽動作有特殊規定,即不允許將手臂抬起後接觸毽子,否則將被視為“手毽”而等同於毽子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