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最佳排毒法:用呼啦圈減肥瘦身(5)(3 / 3)

2009年5月發明的“中國競技毽”則吸取了上述兩種競賽形式設計的教訓,按照奧運精神和國際通行的最新競賽理論設計比賽,成為踢毽運動的突破性創新。自2009年6月起至2010年3月,中國競技毽已經在北京的各大公園和體育館中進行了1000場以上的測試賽,並且形成了一支由北京最高水平的毽客和體育競賽專業人士組成的強有力團隊。2010年3月底,10萬字的“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一書即將出版,並將很快出版英文等外文版,踢毽子的這種最新競賽形式將使這一古老運動煥發青春,成為距奧運立項標準最近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

中國競技毽的口號是“四方針”、“三好處”、“兩快樂”、“一目標”:四大方針是“繼承踢毽曆史傳統,密切聯係人民群眾,代表未來競賽趨勢,攜手國際足球運動”。“繼承踢毽曆史傳統”指中國競技毽充分運用踢毽運動傳統的基本技巧。“密切聯係人民群眾”指中國競技毽主要運用街頭巷尾普通毽友日常踢毽的最流行動作。“代表未來競賽趨勢”指中國競技毽順應現代競技運動的最新發展方向,將觀賞性作為頭號要求來設計比賽。“攜手國際足球運動”指中國競技毽基於“毽、足同源”的曆史淵源,廣泛采納了足球運動的大多數動作。三大好處是“好看、好玩、好酷”,對應於中國競技毽觀賞性高(比賽對抗激烈精彩、引人入勝)、普適性高(男女皆可、老少鹹宜、高手低手大家玩)、技術性高(技戰術發展空間大,適於組織職業化比賽)的突出優點。兩大快樂是“快樂比賽、快樂生活!”,表明這比賽帶來很大樂趣。一大目標是進軍奧運:“中國競技毽,奧運會上見!”。健身功能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縫匠肌、膕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煉;而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於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裏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後背、腳跟、腳麵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這時,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於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踢毽子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於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毽子雖小,娛樂和藝術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腳到;反應要靈敏,動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領神會。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兒”。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腳,飛舞的毽子牽動著所有人的眼球,調動著所有人的責任感,激發著所有人團結進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會造成毽子起落中斷。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一旦落地,一片嘩然,一片惋惜。心態的調整寓於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

毽子可使人鍛煉身體,也有益健康,而且可以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