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最佳排毒法:用呼啦圈減肥瘦身(5)(2 / 3)

1、幹(gān):指連續踢硬的動作,可以是同一個動作,也可以是不同的動作,中間不帶連接也不得夾雜軟的動作。

2、繚:自由腳不著地連續地踢軟的動作,或用自由腳通過軟的動作在各種硬的動作中形成連接,連接過程中自由腳不可落地,否則整套動作宣告失敗。

3、墊:硬的動作之間的一種連接方法(軟的動作中隻有一卯兒可用此法連接,硬的動作大部分可用此法連接),在一隻腳落地的同時另一隻腳離地,即不斷換腳而在硬的動作間形成連接。

4、滴溜:硬的動作之間的一種連接方法,其中一隻腳總是離地的,用同一隻腳不停地踢硬的動作。

5、拉毛&;吃毛:競賽中輸了的一方將毽子拋起讓獲勝的一方踢。

通常高手們可以熟練運用各種踢法,並通過自如的連接,變幻出無窮的花樣踢法,類似平花裏麵由基本動作連接成的combo,非常好看。競賽方法非正式的踢毽子比賽有單人賽與集體賽。單人賽以每人踢毽的次數多少判定勝負;集體賽按個人技術高低分組,以總踢次數多少判定輸贏。技藝高超者可連踢數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種圈毽的踢法,即一群人共踢一毽,當毽踢到哪位毽友麵前,該毽友即可任意選擇踢法將毽子傳踢給任何人,直至毽子落地,毽掉在誰麵前誰為負。

自1984年前國家體委發布“毽球競賽規則”和“花毽競賽規則”之後,傳統的踢毽運動開始出現正規的“對抗性比賽”(毽球)和“競爭性比賽”(花毽)的競賽方法。這是中國的體育前輩們將競賽性帶入踢毽子這種傳統民族體育運動的最早嚐試,因而具有其曆史意義和曆史貢獻。但經過26年的長期比賽實踐後,這兩種比賽方法的不足之處都逐漸暴露出來。

毽球比賽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1,毽球與早它20年由泰國部長於1964年發明的“藤球”過於相像。無論是賽製的設置(單踢、雙踢、3人團體賽)、主要動作(高腿踏毽、外擺腳背倒勾進攻),還是團體賽時的隊形、做毽動作和發毽動作,都與藤球過於接近。如果藤球國家指責毽球是“山寨藤球”,毽球的設計者們將很難做出解釋。2,中間網過高和技術性過高,影響到了毽球比賽的普適性。毽球比賽的中間網高達1.60米,導致傳統的8種主要踢毽動作中,隻有踹(占80%)和勾(占20%)這兩種高難度動作成為主要進攻方式。基層毽球隊中,往往隻有1/5-1/10的隊員有能力發動進攻。這種情況,在2009年1月17日的中國體育報曾有報道對此進行批評。3,攻守不平衡導致觀賞性較差,越是頂級比賽觀眾越少。與其他所有隔網球類比賽如網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的情況完全相反,毽球比賽越是頂級比賽觀眾越少。如世界錦標賽和中國的全國錦標賽,看台上都是空空如也,根本沒有觀眾。原因在於攻方過強造成的“一回合球”(即發球方無法將毽子第二次踢過網)太多,某些場次竟然高達90%,往往一場比賽的最高回合數隻有3次。

花毽比賽的主要問題是踢毽動作太小,不利在大範圍的體育館內觀看。其次,花毽比賽的5x5米的場地中央設計了一個60x60厘米的方形區域,運動員離開該區域就會被扣分。這種設計也顯然不符合“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