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年(金明昌六年,宋慶元元年),塔塔兒部叛金。金遣丞相完顏襄統兵北征,於龍駒河(今克魯倫河)大敗塔塔兒部。塔塔兒部餘眾走語勒劄河(今蒙古國境內烏爾劄河)。完顏襄遣完顏安國督兵追擊。鐵木真因塔塔兒部前屢出兵攻蒙古和克烈部,又毒死己父阿速該,遂欲乘機複仇,約脫斡鄰勒共同出兵助金討伐塔塔兒。他們從斡難河上遊向語勒劄河推進,破其營寨,俘其首領蔑兀真笑裏徒,並將其處死,還獲得大量牲畜和其他財物。鐵木真被金章宗完顏璟授為“劄兀惕忽裏(乣軍統領)”,還取得了肥沃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脫斡鄰勒則被授予“王”的銜號,並從此以“王罕”之名為世人所知。
還在語勒劄戰役之前,乞牙惕氏族貴族與鐵木真的矛盾就已暴露。主兒乞部的撤察別乞、泰出二人,反複無常。他們雖推舉鐵木真為部落首領,但實際上並不甘心歸其管轄,仍陰謀奪取權位。他們不僅毆打鐵木真部眾,抄掠鐵木真“奧魯”(老小營),還違背盟約,拒不出兵參加對塔塔兒的戰爭。於是,鐵木真在擊敗塔塔兒後,便揮師進攻主兒乞,俘撤察別乞和泰出,將其處死,並有其部眾。
對鐵木真來說,泰亦赤兀惕部貴族較之主兒乞更加可憎。因此,鐵木真在滅主兒乞後不久,又會同王罕出兵進攻泰亦赤兀惕。
1200年(金承安五年,宋慶元六年),雙方交戰於斡難河畔。泰亦赤兀惕部敗,部主塔兒忽台被殺,部眾潰散,沆忽阿忽出等逃往巴兒忽真隘(位於色楞格河下遊東北巴爾古津河流域一帶)。
正當鐵木真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原居住於闊連海子(今呼倫湖)東的不忽合塔吉、不合禿撒勒隻後裔合答斤、散隻兀部因參與反對鐵木真的戰爭,懼其乘勝進軍,又糾集朵兒邊、塔塔兒、弘吉刺、亦乞列思、豁羅刺思、乃蠻、蔑兒乞、斡亦刺惕、泰亦赤兀惕等部,聚會於阿雷泉,“斬白馬為誓”,謀襲鐵木真和王罕。鐵木真偵悉,會同王罕軍隊,從斡難河附近的忽圖澤出發,徑趨捕魚兒海子,敗合答斤等眾。諸部貴族不服。翌年(1201),複會於犍河(今根河),約共推劄木合為“古兒罕”,謀與鐵木真再決雌雄。鐵木真因事先得到豁羅刺思人傳遞的情報,在戰前進行了充分準備,故於海刺兒河(今海拉爾河)戰役中,又敗劄木合等聯軍。諸部潰散,弘吉刺部投降。
在擊敗劄木合等以後,鐵木真為了鞏固剛取得的東部轄地,1202年又出兵征討答闌捏木兒格思(今蒙古國東方省貝爾湖南訥墨爾根河地)的察罕塔塔兒、按赤塔塔兒等部,滅之。同年秋,以乃蠻部不亦魯黑汗聯合蔑兒乞部脫脫、斡亦刺惕部忽都合別乞等部餘眾前來進攻,鐵木真與王罕率軍迎戰。雙方戰於闊亦田(約在今哈拉哈河上源)。不亦魯黑汗等聯軍潰散。鐵木真乘勝追擊,收降者別和鎖兒罕失刺等人,王罕收降劄木合及其部眾。經過這次戰鬥,鐵木真的地位從此進一步鞏固。
鐵木真與王罕雖然是“義父子”,但隨著勝利的增長,勢力的擴大,相互間的矛盾也不斷加深。王罕的兒子和兄弟經常“設置圈套,詆毀他的聲名”,致使王罕對他生了疑心,陰謀“把他除掉”。而鐵木真對王罕獨自攻掠蔑兒乞部,獨吞戰利品,擅收留劄木合,在與乃蠻部作戰中背盟,以及拒絕讓術赤與桑昆女聯姻等行動也強烈不滿,終於促使矛盾逐步趨於激化。
1203年(金泰和三年),王罕父子為謀害鐵木真,派人向鐵木真佯許婚約,企圖乘其前來飲宴時將其擊殺。陰謀為鐵木真識破。王罕遣兵往襲。鐵木真集兵與戰於合蘭真沙陀(《秘史》作“合刺阿勒隻惕—額列惕”,約在今烏珠穆沁旗北境)。以寡不敵眾,敗走於哈泐合河(今哈拉哈河)上遊,收集餘眾,率軍順河而下,屯於董哥澤(約在今貝爾湖東)。
此次戰役,成吉思汗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未氣餒。為重整旗鼓,他一麵遣使曆數王罕背信棄義的事實,一麵休養士馬,準備再戰。據說當其屯駐於班朱尼河(約在克魯倫河下遊附近)時,處境極為困難,曾靠獵野馬為食,飲其渾水以解渴,並與追隨他的伴當一起宣誓:倘能“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此事後被載入史冊。
在合蘭真沙陀戰後不久,王罕與追隨他的蒙古貴族發生分裂。劄木合、忽察兒、阿勒壇、答裏台約共擊王罕,圖謀各自為王。王罕知覺,舉兵進討。答裏台畏懼,投附鐵木真。劄木合等往附於乃蠻部太陽汗。鐵木真見王罕勢孤,遂出兵往擊。時王罕正宴飲娛樂,毫無戒備。雙方經過3晝夜激戰,王罕不支,被迫逃入乃蠻邊界,為乃蠻邊將執殺。其子桑昆,逃往西夏,被逐;複遁曲先,也被殺。鐵木真盡有其眾,勢力進一步擴大。
克烈部的衰亡,使一向自恃強大的乃蠻太陽汗甚為驚慌,他想以攻為守,先發兵進攻鐵木真,並約汪古部夾擊。但汪古部首領阿刺忽思非但沒有出兵,反而將來使押送給鐵木真,告知其將發動進攻消息。鐵木真得報,於1204年春於帖麥該川集諸部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將軍隊按千戶組編;設立扯兒必官(統領),由親信那可兒6人擔任;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禿魯華),使之成為具有嚴密組織、鬥誌旺盛的武裝力量。接著,又溯怯綠連河西行,布陣於薩裏川,令每人燃5堆篝火為疑兵。太陽汗懦弱無能,統治乖方。初以蒙古部人少馬瘦,可以輕易取勝。及聽說其兵馬眾盛,又畏懼退縮,勉強進軍,雙方交戰於納忽山(今鄂爾渾河東土拉河西)。乃蠻部大敗,太陽汗受傷被擒。由於傷勢過重,太陽汗不久死,其子屈出律率殘眾投奔不亦魯黑汗。鐵木真督兵追至阿爾泰山,收其降眾。除蔑兒乞外,追隨乃蠻部的朵兒邊、塔塔兒、合答斤和撒勒隻兀惕等殘部都相繼歸降。
為了廓清殘敵,鐵木真於當年冬又乘勢出兵征蔑兒乞,盡服麥古丹、脫脫裏、察渾三姓人眾。兀窪思蔑兒乞首領帶兒兀孫既降複叛,鐵木真遣孛羅忽勒和沉白帶兵前往將其全部俘獲。
在克烈、乃蠻、蔑兒乞各部相繼滅亡後,劄隻刺部貴族劄木合因喪失了部眾,被迫逃奔倘魯山(今唐努山),其那可兒將其執送鐵木真,被賜死。
劄木合之死,標誌著蒙古各部已正式趨於統一。這是鐵木真在蒙古族曆史上樹起的一座豐碑。因為它不僅結束了蒙古高原長期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麵,並使這種局麵從此成為曆史的陳跡;與此同時,還促進了各部落間的相互交往、融合、滲透與吸收,從而為蒙古各部建立共同經濟聯係、形成共同心理素質、構建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條件。
成吉思汗於1206年在我國北方建立了蒙古汗國,開始了江山大統一的了不起的事業。1234年,蒙古汗國出動萬千鐵騎,吞並和顛覆了北方另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金國消亡。成吉思汗開始伐宋。1247年,西藏地方割據勢力中最強的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讚代表西藏僧俗首領確認了西藏對成吉思汗蒙古汗國的歸附,明確宣布了蒙元政權對西藏地方的統治地位,並由蒙古派官設治,封八思巴為國師,統理佛教及藏區事務。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4年定國號為元,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國家政權,1276年滅南宋。至此,中國第一次建立了包括西藏在內全國各地區統一於一個政權的國家。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完成了他江山大一統的宏圖霸業,使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關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裏程碑式的曆史新階段。
從春秋戰國直到元代,曾經的北方,一個又一個剽悍的遊牧民族像大鷹一樣從古代中國的曆史天空中掠過,一次又一次地扣響通往中原長城的關隘的門環,他們不屈不撓地要參與締造中國曆史。而在那曆史長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巨鷹,無疑便是被偉人毛澤東稱之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廣闊的蒙古大草原被史學家稱之為“遊牧民族的搖籃”,就是在這裏,草原之子鐵木真橫空出世,舉彎弓而射大雕,拓疆域而圖霸業。
木華黎(1170—1223)蒙古名將、攻金統帥。蒙古劄剌亦兒部人。沉毅多智略。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譽稱“四傑”之一。又作木合裏、摩和賚等,蒙古國磊將、開國功臣。劄剌兒氏,孔溫窟第三子。幼由父送給鐵木真為奴,故世代為孛兒隻斤氏臣仆。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初隨從擊滅克烈、乃蠻諸部,統一蒙古,屢立戰功,與博爾術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
木華黎原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別乞的門戶奴隸,在撒察別乞被處死後歸順成吉思汗。蒙古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木華黎與博爾術被成吉思汗首命為左、右萬戶。蒙金戰爭初期,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諸戰中,率敢死士衝鋒陷陣,以寡敵眾,配合主力殲滅金軍精銳,克宣德(今宣化)、德興(今涿鹿)等地。八年,隨成吉思汗率軍。
木華黎入山東,克益都(今青州)、濱州(今濱州北)、棣州(今惠民南)諸城。旋抵霸州(今屬河北),收降史天倪、蕭勃迭,並奏為萬戶。次年,回師北上,與成吉思汗會合進圍中都(今北京),迫金帝請和。受命進軍遼河流域,招降高州(今內蒙古敖漢旗西北)守將。十年,擊敗金軍,進占北京(今寧城西)。次年春,因叛將張致占據興中(今遼寧朝陽),率軍攻之,以調虎離山計設伏夾擊,斬其士卒萬餘人。乘勝進軍,俘殺張致,攻占錦州、複州(今蓋州西南)等數十座城寨,控製遼東、遼西地區。
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采用漢人的官號,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木華黎率領弘吉刺等部兵和契丹、乣、漢等降軍,攻掠金地。成吉思汗對木華黎說:“太行以北,我自己去經略,太行以南,由你去盡力吧!”成吉思汗把作為汗的象征的九斿大旗賜給木華黎,授以發布號令的全權。從此,成吉思汗即把蒙古兵主力轉向西方,侵掠金朝的戰爭完全由木華黎指揮。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木華黎死後,其職務由其子孛魯繼承。這個階段蒙金戰爭的特點是:一是蒙古軍開始注重利用漢族地主武裝,如興中土豪石天應和石抹也先分別招募的黑軍,永清地主史天倪組織的清樂軍;同時金朝也用高薪爵位籠絡許多各地土豪,因此,兩軍的戰爭往往是兩方麵地主武裝之間的戰爭。二是蒙古方麵除繼續進行燒殺擄掠外,為了作長久打算,開始注意占領城邑、安撫百姓。三是雙方的戰爭呈現拉鋸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