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喝了奶,感覺“跟已明了,心已省了。”便欠身坐了起來。他見者勒篾隻穿一條褲子,光著上身,便吃驚地問是怎麼回事。者勒篾便將冒險到敵營偷奶酪的事說了。不料成吉思汗發怒了:“我傷既好些,你如何裸身去敵營?倘若被擒,你豈不說我被傷?”一片忠心,換來了可汗的猜疑,者勒篾趕忙叩頭向成吉思汗解釋:因大汗口渴,我才冒險入敵營,又恐被敵人發現,所以脫去上衣。倘若真被敵人抓住,我便說是投你們來,被發現後,脫去了上衣,趁著他們不注意,便赤身跑了來。這樣,敵人必不疑我,我必瞅準機會帶了奶酪,騎著快馬回來,絕對不會出賣大汗的。若不是見大汗口渴難忍,我也不會在眾目睽睽之下,冒險入敵營了。成吉思汗見者勒篾如此忠心,不禁感動萬分。他對者勒篾說:“什麼都不要說了,你的忠心我已知曉。從前你在不兒罕山救我一次:今又為我吸血治傷,救我性命,是為第二次:在我口渴難耐之際,你又舍身冒險入故,為我找來奶喝,這是第三次。你三次救我大恩,我會永遠記著的。”者勒篾因此又被人稱為“烏該”, 即膽大包天的賊。
公元206年,成吉思汗統一大漠,稱成吉思汗,封賞有功的那可兒。者勒篾受封為千戶,成吉思汗拍著他的肩膀說:“你我一同生長做伴至今,多有功勞,是我富慶的伴當,”並恩準他“九次犯罪休罰者”。者勒篾正是憑著自己的勇敢和忠心,從一個門限內的奴隸,一躍為千戶長的。他在蒙古草原的戰場上,為成吉思汗衝鋒陷陣,屢破強敵,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蒙元第一賢臣耶律楚才
一個非蒙古族人能得到蒙古大汗的重用,並且影響著全帝國製度和立法的建立與製定,這在200多年的超級帝國統治中也隻有耶律楚材一人可以擔當。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後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采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後半生。
他的後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後來才輾轉回到遼並成為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為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裏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熏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
耶律楚材出生時,他父親感到金的大勢已去,取《左傳》中“雖楚之才,晉實用之”之典,給他取名耶律楚材。他從小博覽群書,天文、地理、曆法、數學、醫學,三教九流,無不精通,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更是浸入血脈。
耶律楚材自己曾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雖崇尚漢文化,卻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並且是在儒學指導下的華夷一統。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下中都(今北京市),聽說耶律楚材很有才能,就下令召見他,讓他在自己身邊辦事,耶律楚材以長胡子出名,史稱他“美髯宏聲”,成吉思汗叫他“吾圖撒合裏”。“吾圖撒合裏”就是蒙古族長胡子的意思。
在成吉思汗的西征中,耶律楚材特別受到他的寵愛,因為耶律楚材會星象占卜,預言常常應驗,所以成吉思汗對他更加器重。成吉思汗去世以後,窩闊台即位當了大汗。他重用耶律楚材,使耶律楚材在改變蒙古帝國的統治方式和剝削方式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耶律楚材把帝國向著他理想中的儒家方式來引導。
蒙古帝國在入主中原之時雖然有貴賤尊卑之分,但是從來沒有像中原地區封建王朝那樣有嚴格的君臣之別。這種狀況也是被身受禮教君臣思想教育的耶律楚材打破的。窩闊台被選為大汗之後,在選舉大會上,耶律楚材對察合台說:“你雖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從地位上講,你是臣子,應當對大汗行跪拜禮。你帶頭下跪了,就沒有人敢不拜。”於是,察合台就率領黃金家族和各級長官向大汗窩闊台下拜。從此,蒙古國有了尊汗的下拜禮。
耶律楚材為了保持漢文化並使蒙古上層接受漢文化,利用蒙古貴族的實用主義思想,名為因俗而治之,主要從保護和任用儒才、傳播儒家禮教的方麵入手。蒙古征服了中原地區後出現了一個問題:該如何治理這個文化先進的地區?耶律楚材上奏說:“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他深知要統治中原非用中原的製度不可,而熟知漢法統治之道的是漢儒士。於是他在得勢之時大力保護漢儒士並引薦他們進入仕途。這其實就是元朝漢化的開始,隻是後來他們的漢化較清王朝遲滯了許多。
耶律楚材在自身做人方麵更是堪稱千古的楷模。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將領們紛紛搶奪金玉財寶,他卻收集、保存了許多文集和大量的藥材。後來軍中疫病流行,這些藥材救活了好幾萬人。公元1227年,他奉命到燕京整頓秩序。當時京畿之內,許多權勢人家的子弟,一到黃昏便駕著牛車出來結夥搶劫,行凶殺人。耶律楚材不畏強暴,不為利害所動,秉公而斷,公開斬了16名這類罪犯,為社會除了大害。
他病死後,有人誣陷他藏有私囊,檢查以後,發現除了琴棋書畫金石遺文之外,別無所有,足見他的清廉。耶律楚材還是一位有名的學者,他追述隨軍生活的《西遊錄》,記載了我國新疆和中亞、西亞的見聞,是研究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他的詩文集《湛然居士集》流傳至今。
綜上所述,耶律楚材的出現可以說是蒙古帝國乃至後來的大元王朝的一件幸事,他把蒙古人的統治引向了正軌。蒙古鐵騎雖然在軍事上所向披靡,但其勝利後的統治則充分暴露了其落後性。於是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胡化”與“漢化”的衝突,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使蒙古國本身沒有的禮儀、賦稅製度建立起來,使蒙古落後的分封製和部落聯盟的管理製逐漸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製得以發展成長。在蒙古國向元朝過渡的創業中功不可沒。
但這其中的遺憾也令耶律楚材惋惜不已,他在有生之年提出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和商人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於奔命。
但是耶律楚材的倡導確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功用。在後來忽必烈的建朝大業中,在蒙古進一步的漢化中,基本上沿襲了他走過的道路,並發揚光大。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製中的若幹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勳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誌亦難酬矣。耶律楚材不愧為“治天下匠”,為大元帝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